【专家谈】 “一带一路”:构筑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员 张德勇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由此,东连亚太经济圈、西进欧洲经济圈、贯穿亚欧大陆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形成并付诸实施。
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战略。纵观这些战略,基本上是以“引进来”为标志,将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引入国内,利用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将生产制造出的产品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推向国际市场。在外需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上一个新台阶,并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为应对危机采取的恢复经济景气的做法,收效不彰。这时候,急需向全球经济注入活水、增添新动力,才能让全球经济尽快走上复苏之路,同时,经济新常态下,国内经济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十分需要利用好国外市场,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结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一带一路”战略正好应运而生。它是以“走出去”为标志,主动出击,将我国一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产能优势和经济发展经验等同沿线国家的要素资源禀赋条件相对接,开展互利合作。这不但有助于推动沿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形成新形势下“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统筹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固然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使然,但也必须重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持续动力不足的问题。供需失衡,迫切需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去一降一补”,而“一带一路”提供了破题的一个切入点。“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对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的需求较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制造业大国的优势,以投资带动贸易,将富余产能,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向它们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实现互利互惠。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国际产能合作,避免将淘汰产能当作富余产能输出,我们也必须以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这样才能使国际产能合作更具可持续性。另外,“一带一路”所对接的,也有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积极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补上在核心技术、重要装备乃至关键部件上都依赖发达国家的短板,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这样,通过“一带一路”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有利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提供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
随着新兴经济体经济实力的上升,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上升,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提高;以往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已难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已渐渐发生变化的现状。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调整,而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
在合作理念上,“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在合作重点,强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立足沿线各国不同的资源禀赋,加强经济互补性,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空间;在合作机制上,积极利用现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是对现有合作机制和平台的补充与强化,比如,我国发起设立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就是对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从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走的是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之路,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共约数,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连,夯牢“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为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构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