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G20杭州峰会为全球结构性改革议程提供顶层设计

2016-08-24 10:47:46|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梁生文

  图片默认标题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在杭州举行。从目前的准备来看,中国作为本届峰会的主办国,积极与各成员国和国际组织沟通协调,将在议题设置、机制建设方面作出重要创新,推动二十国集团从一个非正式的危机应对机制向指导全球经济中长期的结构性改革的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尤其是,中国准备在杭州峰会上提出的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和一般原则,将对全球结构性改革议程进行顶层设计,推动各国更好地落实各项改革承诺,促进全球经济中长期的可持续平衡增长。

  达成政治共识,深化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

  二十国集团峰会,将首次促成各成员国就机构性改革的优先领域和一般原则达成政治共识,推动各国协同改革。各国普遍认为,结构性改革能够推动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平衡增长。但是,在各国协调改革行动方面一直未达成一致。在高度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各国结构改革政策具有重大的外溢效应,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二十国集团作为首要的全球经济治理平台,须在协调各国结构性改革上发挥引领作用。布里斯班峰曾达成数百项结构性改革承诺,但各国的承诺水平和执行力度仍需加强。杭州峰会的里程碑式的贡献,就是为全球结构性改革行动制定顶层设计。二十国集团机构性改革框架将在考虑各国国情和发展差异的情况下,对一些最基本的改革领域和原则寻找最大公约数,制定结构性改革的优先领域和一般原则。其中包括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鼓励创新、促进财政改革等9大优先领域和各个领域下的48条指导原则。优先领域和指导原则将以非强制性的形式为各成员国实施改革提供参考指南。

  建立量化指标体系,以国际压力促进国内结构性改革

  楼继伟部长在二十国集团成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主席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杭州峰会确定了结构性改革的9大优先领域和48条指导原则,并制定了衡量结构性改革进展的指标体系。二十国集团作为一种非正式治理机制,具有灵活高效和主权约束低的优点,但也面临执行能力不足的困境。二十国集团每届峰会声明中,各成员国都做出了诸多改革承诺,但实际执行仍不及预期。引入指数化治理是在既有非正式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执行能力的重要途径。杭州峰会将在结构性改革的9大优先领域和48条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制定衡量结构性改革进展的一套指标体系,包括劳动生产率、就业率等在内的12个指标。通过指数化的数据采集,二十国集团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各国结构改革实际取得的进展,并提供各国结构性改革表现的排名。透明化的指标体系将在国内政治、精英同行和跨国层面为各国带来社会压力,推动各国落实结构性改革。

  引入“G20+”机制框架,加强结构性改革的监测与评估

  杭州峰会加强了二十国集团同既有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尤其是积极引入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强化对各国机构性改革的监测和评估。在非正式治理的背景下,二十国集团可以从其它既有国际机制中获得治理所需的技术支持和执行方案,通过复合治理的方式增强治理能力。在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体系建立过程中,中国就积极与国际经济机构进行沟通合作,获得相关技术支持。经合组织在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为了根据确定的指标体系,对各国改革进展与成效进行监督。二十国集团将引入经合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辅助对各国的结构性改革成效进行日常监测,并每两年对各国的改革进展进行评估,再将评估结果将纳入二十国集团问责评估报告。杭州峰会通过引入“G20+”复合治理机制,为结构性改革议程提供技术支持和监测、评估手段,保障各国履行改革承诺。从长远看,“G20+”复合治理机制将进一步促使二十国集团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向。

  杭州峰会在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努力,将会成为二十国集团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促使二十国集团的使命从各国协调危机应对措施向中长期的协调国内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发展转换,更是通过引入指标体系和“G20+”的复合治理机制,逐渐“硬化”二十国集团的执行能力,促使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机制向常态化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转型。(刘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