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2016-08-26 10:46:21|来源:新华网|编辑:谷士欣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  北京—格尔木—西宁—北京,2天半时间,总行程5000公里。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上高原、越山岭,进工厂、访农家,风尘仆仆,一路走来。考察期间,总书记深入到两个少数民族村落。一个是藏族生态移民村,一个是土族易地扶贫搬迁村。这两个村子各有特点,又追寻着共同的梦想。

  走进长江源村共话美丽中国

  一场喜雨过后,格尔木的天格外蓝。

  8月22日下午,习近平走进这个海拔3000米的藏族村庄。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村民们身着盛装,献上洁白的哈达、切玛、青稞酒,表达对总书记最隆重最热烈的欢迎。

  “雄鹰不能飞越的山”。唐古拉山镇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被称为“长江源头第一镇”。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2004年,世代生活在这里的400多名藏族牧民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长江源地区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点,建起了美丽的长江源村。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照片里,和总书记紧紧挽着手的是村里的老支书更尕南杰。12年前,他们一家离开赖以为生的草原,从地处长江源头的故乡搬到了这里。他深有感触地向总书记汇报:“我们搬下来了,野生动物就可以自由自在了。”

  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使草原生态明显好转。草比以前高了,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也多了,这里的村民都打心里觉得当初“背井离乡”的选择是值得的。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图片由长江源村提供)

  青海生态地位在国家全局中举足轻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中,涉及生态保护的内容最多。

  2015年12月9日,《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推开了全新体制的探索。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容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青海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努力当好生态的保护神。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习近平走进长江源村87号,村民申格的家。藏式客厅宽敞明亮,茶几上摆放着手抓肉、馓子、糕点和水果。习近平同申格一家坐在一起拉家常。

  “小孩子几年级了?”总书记先是关切地询问申格外孙的学习情况。“五年级了。”13岁的才仁巴桑站起来,向总书记敬了一个少先队礼。习近平高兴地点点头。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图片由长江源村提供)

  申格告诉总书记,生态移民之前,他们住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那里海拔4700米,住帐篷、睡地上,点的是羊油灯。

  搬迁后,住上了国家给盖的新房,睡在了床上,家具家电也齐全了。党的政策特别好,生活已经好了,提前圆梦了。”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希望你们健康长寿。”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离开长江源村时,村民们扶老携幼排起长长的队伍,同总书记依依不舍话别。大家挥着哈达,高喊“总书记好”“扎西德勒”!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这位小姑娘叫次央拉姆,出生在长江源村,今年5岁了,在欢送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抢眼。她让大人抱着向总书记敬献哈达,总书记俯身轻轻亲吻孩子的脸颊,希望她健康成长。

  同班彦村村民分享易地乔迁之喜

  出西宁市往北60多公里,坐落着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这里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些村落分布在大山沟梁之间,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

  易地搬迁,成为祖祖辈辈困守于此的农民摆脱贫困的新希望。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山坳里一间间土坯垒砌的房子就是村民们的家。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黄土夯起的院墙被风雨吹打变得斑斑驳驳。

  县委书记陶启业用6个“难”概括这里的村情——种地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交通难,再加上娶亲难。

  对于班彦村这样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是“挪穷窝”“拔穷根”的彻底办法。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建设中的班彦新村,坐落在山下紧邻国道的一片建设用地上。一排排簇新的瓦房、规整的街道已具规模。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保证村民们在10月底前可以搬迁入住。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山坳里破旧的土坯房和山脚下正在兴建的新村庄形成鲜明对比,诠释出“天壤之别”的含义。

  23日上午,习近平冒着蒙蒙细雨,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班彦新村。总书记走进一户院落。这是村民吕有章抓阄选定的新宅。他是村民选出来的监理人员,每天都来工地监工。看着自家新房即将竣工,脸上透着高兴。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总书记察看房屋格局,了解施工进展,关心火炕取暖效果。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班彦村五社和六社地处海拔2700米的大山深处,不通自来水,村民们用的都是窖水。看到新居的院子里两个水桶装上了自来水,习近平说,新村水、电、通信都方便了,希望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随后,总书记又来到村民吕有金的新居。见到总书记走进自己家,正在筹划新房陈设的一家人高兴地拍起手来。

  习近平仔细阅看吕有金家的《扶贫手册》和《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详细了解他们搬入新村后从事生产、外出务工、孩子上学等方面的打算,询问一家人对帮扶项目是否满意。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村民们告诉总书记,旧村山大沟深,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他们辛苦种下的马铃薯、小麦、蚕豆等作物,种多收少。去年因为干旱几乎绝收。

  “我就盼着快点搬下来。孩子上学和自己看病都有保证了。”村民吕有金这样说。在场的青海省领导说,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特别好。我们未来几年计划搬迁安置5.2万户、20万人,把最贫困的这部分解决好。

  既要搬迁又要帮扶。得知互助县在班彦新村建设中预留了统一养殖区,还准备在国道旁建设门脸房供村民开店,总书记表示肯定。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他对当地干部说,一定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 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

  “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地区掉队,也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

  习近平总书记每到贫困地区考察,触景生情总要表达这样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决心。

  图片故事丨习近平考察青海为何选择这两个村庄?

  临别时,总书记同班彦村的村民们合影留念,定格下这难忘的瞬间,大家憧憬着幸福美好的明天。(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公众号报道  图/新华社记者:兰红光、庞兴雷 文/新华社记者:霍小光)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