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谈G20】G20峰会:中国如何更好地成为负责任大国
|
|
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行。世界当前主要面临着两大问题。其一,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旷日持久的全球经济衰退;其二,由各种复杂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所导致的愈加严重的地缘政治冲突。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协调世界主要经济体,采取新的增长策略,努力使地缘政治分歧逐渐消弭。这其实正是G20峰会的题中之义。
然而,事情可能并非会向预计的方向发展。《环球时报》8月17日报道,国外媒体如今大肆渲染,称一些国家会在9月峰会召开期间挑动南海争端。
即便这种猜测最终没有成为现实,在当前情况下,有关全球治理的难题使我们很难不去考虑地缘政治。7月28日到29日在北京举办的G20智库峰会(T20)最能说明这一点。
与会学者分为两大阵营。其中一部分希望推动全球经济结构改革、工业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另一部分则更关注美国大选、英国“脱欧”、土耳其军事政变以及东盟国家在南海裁决方面的分歧。
可见,用帕拉格•康纳(Parag Khanna)的话来讲,中国试图将“功能性整合(functional integration)”作为地缘政治工具,服务于经济发展,并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来消除地缘政治冲突爆发的可能性。不过,中国仍需在以下三方面做好平衡。
预期平衡: 2008年,美国前总统布什与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通电话,向他征求有关举办G20峰会的意见,中国领导人或许对这一幕依旧印象深刻。然而,今非昔比,中美之间如今不仅缺乏互信,甚至一些美国人认为,“强劲领导力”或许会带来双方的和谐,但与此同时却忘记了“信誉”和“善意”才是建立持续有力、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之中的前提。
心态平衡:“发展中国家”抑或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该在两者之间保持好心态的平衡。要想保持这一平衡,中国应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关这方面的评论,可以参阅2014年9月6日《纽约时报》题为《大国在智库购买影响力》(“Foreign Powers Buy Influence at Think Tank”)以及2016年8月8日刊发的最新版本《模糊界限的智库——研究组织还是企业联盟?》(“Researchers or Corporate Allies? Think Tanks Blur the Line.”)
互联平衡:中国政府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投行等倡议促进东亚和中东地区的互联互通,然而这种互联互通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层面。地缘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互联互通更是不容忽视。把握好三者在逻辑上的一致会使中国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角色,朝着建立全球合作关系的方向发展。否则,南海问题的持续发酵会对中国带来诸多不利。
(阿里•比尼亚孜(Ali Biniaz),经济学博士,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研究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