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谈G20】习主席工商峰会演讲再次表明中国发展符合全人类利益
中国是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主办国,3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已经为G20峰会拉开序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B20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不仅中国人,所有人都从中受益。习主席的主旨演讲是对中国的发展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这一表述的深入阐述。
习主席在讲话中首先总结了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指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亿多人口脱贫,13亿多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升,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但要实现这一发展,中国不仅要理顺国内政策,还要积极推动全球和平、稳定发展。习主席指出,“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各国安全紧密相关,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
中国旨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日益密切的互动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相吻合。习主席表示:“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互动持续加深。”
习主席得出的结论是,经济规模占全球总量约85%的二十国集团的关注点不应局限于短期政策,而应转向长期战略目标。他表示:“中方主办杭州峰会的目标之一,是推动二十国集团实现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巩固其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的地位。”
国际关系领域“零和博弈”的观点认为,一国之得必然伴随着另一国之失,还有一种在美国新保守主义者间尤为盛行的观点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将中国方案与这些观点进行对比有助于澄清真相。
国内方面,习主席“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这一表述毫不夸张。这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明确这一点对下述分析原因相当重要。分析原因须考虑主要的经济社会因素如下:
对经济学家而言,人均寿命是衡量人类和社会发展最敏感的指标,因为人均寿命指标要同时平衡收入增长、医疗改善、环境保护等积极因素与贫困、低水平医疗、污染等消极因素。按照这个标准,从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间,中国人均寿命增加了32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大国人均寿命最快的增长速度。
1978年至2015年间,中国年人均GDP增速达8.6%,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主要经济体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内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消费增速同期保持在年均8.0%,世界增速最快。消费是生活水平的基础。
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81年起,按照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已实现7.28亿人口脱贫,而同期全世界除中国外脱贫人口为1.52亿。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完成了全球减贫总数的83%。
这些数据都是寻求与中国对抗而非合作的国家意图轻描淡写的事实。
如果习主席讲话的第一部分,即中国成就造福中国人民,被世界清楚地理解,这对世界有何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或许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众所周知,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本届G20峰会正是聚焦于此。2007年至2015年,全球人均GDP增速仅为1.0%,而发达经济体增速仅为0.3%。
但世界经济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强劲或是疲软从某种意义上说会影响其他地区。如果没有中国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形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下将更加惨淡。以当前汇率计算,中国为全球GDP增速贡献了46.3%,而美国仅为21.9%。以国际可比价格,即购买力平价(PPPs)来算,2007年至2015年,中国占世界经济增长的29.4%,而美国仅占9.7%。也就是说,以当前汇率计算,中国几乎贡献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半,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贡献率几近三分之一。
然而,中国与世界息息相关还有着更深层的原因。自从亚当•斯密创立现代经济学以来,劳动分工——在现代全球经济中必然包括国际劳动分工——是提高生产力最强大的力量。因此,经济发展绝不是“零和博弈”。每个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劳动分工,获得比独自发展更高的收益。在经济学中,一加一大于二。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这一阐述中国政策的术语,清楚地表达了这一认识,即只有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中国才能成功,而且其他国家通过与中国互动同样会受益。这样的国际劳动分工需要和平环境。
习主席以“共赢”为基本理念的致辞不是单纯的客套话,而是对“中国与世界各国利益相一致”的精确表述。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理念在G20峰会上发扬光大。(编译:李慧如、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