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长"到"成熟" 李克强描绘中国东盟交往路线图

2016-09-08 22:09:42|来源:国际在线|编辑:靳松

  25年,一个婴儿能长大成人;25年,国家交往也会历久弥新。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如何评价双方25年来的交往历程?如何开启双方下一个黄金25年?如何处理南海争端等矛盾分歧?

  就这些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日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做了详细阐述,为促进中国东盟关系“万象”更新、从“成长”走向“成熟”描绘了路线图。

  过去25年,中国—东盟关系如何成长

  总理妙语

  李克强:以“信”为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以“义”为重,坚持做守望相助的好邻居、共同发展的好伙伴;以“利”为绳,做大了共同利益的蛋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赢格局;以“和”为贵,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争议,和平稳定成为双方关系的主旋律。

  妙语解读

  “信、义、利、和”,李总理说的这“四字真言”,是中国对外交往坚持“正确义利观”的精髓,也是中国—东盟关系历久弥新的秘决所在。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首次正式接触以来,双边关系之所以由浅入深,形成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架构,关键在于相互信任,相信彼此的合作能带来共赢,相信彼此能够以大局为重。对外交往,中国讲究“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25年来,正是因为对“义”与“利”关系的巧妙把握,中国—东盟携手应对了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和跨境传染病等诸多挑战,不仅铸牢了双边关系,也给大小国家平等相待、共谋发展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样板。

  未来25年,中国—东盟关系如何成熟

  总理建议一

  李克强:谱写中国东盟关系新篇章。双方应加强发展目标和路径对接,继续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坚持以“2+7合作框架”和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为指导,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共同利益。

  建议解读

  李总理讲的第一个“新”,关键在于把握一个理念、两个着力点。一个理念是“命运共同体”。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提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一定位,仍将是中国与东盟开启下一个25年的主线。如何沿这条主线开篇布局?就要通过务实的合作来不断扩大共同利益。“2+7合作框架”是李克强总理2013年10月出席第十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时提出的,涵盖2点共识、7大合作建议;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则为2016至2020这五年双边关系发展作了具体规划。它们是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两大着力点。

  总理建议二

  李克强:构建政治安全合作新平台。中方愿尽早同东盟国家商签“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双方长期友好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中国支持东盟建立东南亚无核武器区的努力。早日实现中国—东盟防长非正式会晤机制化,促进双方防务和军事交流。推进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机制更加务实发展。

  建议解读

  李总理提出的第二个“新”,凸显了政治互信对中国与东盟未来关系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东盟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东盟与相关国家合作的深入,域外一些大国也不断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近些年来,南海争端、渔船相撞等事件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域外大国的影子。如何排除这种地缘政治的干扰?李总理给出的建议是要从法律、机制等方面下功夫,管控风险,促进交流,加强政治互信,保证双边关系的发展不偏离“命运共同体”这条主线。

  总理建议三

  李克强:培育经贸合作新动能。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相关议定书有关成果尽快落地,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互联互通合作,推进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大项目。深化有关产业合作,提升工业化水平。

  建议解读

  李总理第三个建议中,最关键的信息是推动“一带一路”与东盟发展战略的对接。在世界经济总体低迷、新旧动能换档接不上的背景下,仅靠双边贸易投资等传统手段不足以推进中国东盟下一步经济增长。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只有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区,以产能合作推动双方经济增长,促进互联互通,才能为双边关系和各自的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在这方面,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以及“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基金”已经发挥作用,未来,东盟国家也须在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放开手脚,以大项目为抓手,培育新动能,为经济增长做足增量。

  总理建议四

  打造人文交流合作新支柱。以教育和旅游合作为优先方向,进一步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内涵,丰富交流形式,提升合作水平,将人文交流打造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第三大支柱。中方建议实施“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实现双方学生流动总规模到2025年达到30万人次的目标。

  建议解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李总理关于打造“第三大支柱”的建议,可以说抓住了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关键。过去25年,中国-东盟主要靠“政治对话”和“经贸合作”这两大支柱构建关系大厦。但从力学上讲,三个支点的建筑才最稳固。李总理此次提出将“人文交流”打造成第三大支柱,无疑会进一步稳固中国东盟关系大厦。而以“教育和旅游”合作为优先方向,是因为教育是从青少年抓起,旅游则可拉进双边民众的距离,以这两者为优先合作领域,可以说抓住了未来,也抓住了民心。

  总理建议五

  李克强:共同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确定了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个支柱以及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优先合作领域。正式启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次区域国家交流合作项目。

  建议解读

  “澜湄合作”机制是2015年11月12日中国、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沿岸六国共同成立的次区域合作机制。2016年3月,中国主办首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推动这一机制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对此,外界也有一些质疑之声,比如中国已参与多个东盟区域合作机制,为何还要再弄颗“蓝莓”出来?其实,“澜湄合作”不是为了取代现有合作机制,而是为了克服现有机制不足、满足区域合作需求、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是对现有合作框架的有益补充。由于“澜湄合作”的三大支柱与东盟共同体建设的三大支柱高度契合,“澜湄合作”的推进,将为东盟一体化以及中国与东盟合作提供新的动力,打造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升级版。

  中国—东盟如何维护南海安全

  总理妙语

  李克强:本次会议将通过“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指导方针”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在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相信这对增进彼此互信和信心、降低海上风险、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地区国家只有将解决问题的钥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南海才能保持和平稳定。

  妙语解读

  南海问题本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五国六方”围绕南沙岛礁主权及海洋管辖权的地区性海洋争端。但是近年来随着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从幕后走到台前,南海问题演化为美国对旧国际秩序的维护和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打压。李总理强调地区国家要将“解决问题的钥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希望东盟有关国家看清形势,拉美国抗衡中国只能逞一时之快,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引火烧身。令人欣慰的是,东盟作为整体已经意识到:南海安宁,地区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南海搞乱了,地区国家势将深受其害。所以,本次峰会通过的两份成果文件可看作是“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热线平台”指导方针的通过,有利于在发生海上紧急事态时,通过热线及时进行沟通,管控风险;而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则有利于减少海空意外事件,避免误解与误判。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成果文件向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南海是和平之海,虽然会起风云,但是地区国家有能力通过外交磋商自己来解决。这个信息,对于促进“南海行为准则”早日达成、维护南海长期和平稳定,无疑是个巨大的正能量。

  (作者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评论员 盛玉红)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