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现】宛平城东敬谒赵登禹墓
烈士纪念建筑物市级保护单位”标志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何宇):在七七事变的枪声打响后,为了保卫古都,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南苑的战斗中,佟麟阁将军和赵登禹将军壮烈殉国,并长眠在北京,永远受到人们的缅怀。
敬谒了香山脚下的佟麟阁将军墓,我又来到了卢沟桥附近的赵登禹将军墓。 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赵登禹墓在卢沟桥西道口。”顺着京石高速的辅路往西走,快到卢沟桥的时候,面前一座铁路桥,路分两岔,一路向西过永定河,一路拐向右边通往宛平城。赵登禹将军墓就在这里。
与佟麟阁将军墓处在寂静山林之中不同,赵登禹将军墓前是一片车水马龙,眼前的这条大动脉正是数千年来北京通往中原的太行山东侧大道,也是当年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誓死不能退让的原因,当时日军从北南东三面对北平形成了半包围的形势。将军墓前是宽阔的台阶,正中是上下两块黑色卧碑,下面一块是“烈士纪念建筑物市级保护单位 赵登禹将军墓地 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六月公布”,上面一块是“赵登禹将军事迹”。
赵登禹,生于1898年,山东省荷泽县人,字舜臣。1914年在冯玉祥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入伍。1933年长城抗战时任第二十九军一零九旅旅长,奉命率部增援喜峰口、潘家口,与敌激战四昼夜,英勇杀敌。因战功升任一二二师师长。“七七事变”时,任一三二师师长,率部战守北平南苑。7月28日,日军向南苑袭击,赵登禹师长指挥卫队旅和大学生军训团,向大红门一带集结,准备反击,突然遭到敌伏军袭击,壮烈殉国,时年39岁。
在赵学芬的《爱国、爱民、爱家的赵登禹将军》一文中说:“……撤到了黄亭子附近时,胸部又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当传令兵赶来抢救时,他说:‘不要管我,继续北撤。’又断续地说:‘请告诉在北平的我的母亲,说我不能忠孝两全了。我为国捐躯,尽了一个军人的天职。’我军在向北平撤退的途中,父亲和佟麟阁将军先后牺牲了,父亲年仅三十九岁。两位将军的阵亡,将士们无比悲愤。他们临时把父亲的遗体掩埋在青纱帐中后,向北平方向撤去。当天夜里,龙泉寺的方丈带领四名僧人,来到青纱帐中,把我父亲遗体装殓在一口黑油漆棺材里,抬到寺里停放,也不敢标明真实姓名。直到日本投降后,我们才知道了这一情况,到寺里拜见方丈,向僧人致谢。方丈说:‘你父亲是为抗击侵略者阵记,他的英灵永远不会死去。’…… 同年7月31日,国民政府追认我父亲为陆军上将。1946年,由李宗仁、孙连仲将军代表国民政府,在北平中山公园为父亲隆重举行国葬,西四、西单老土产处都搭有祭奠松枝牌楼,并将北平西城崇元观至太平桥路段命名为赵登禹路。父亲的陵墓就安放在卢沟桥东侧的大枣园下。解放后,墓地也不断由人民政府出资整修,并有当地驻军、学校负责维护,经常有人前去凭吊、缅怀为国捐躯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0年6月11日,毛泽东主席为我家签发了第80号烈属证。”
从荒郊野外的一片枣园到现在的通衢大道,七十年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对于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永在。在赵登禹将军面积不大的墓园里,有“烈士纪念建筑物市级保护单位”碑,还有“北京市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碑,在墓园一角的外侧墙上,还有一块“赵登禹将军墓简介”黑色大理石标牌:“赵登禹将军墓,始建于文革前,……后于1980年重新修建,当时墓园面积仅有160平方米左右。1991年3月,北京市民政局、丰台区政府决定,为褒扬烈士,抢救和保护重点文物及烈士纪念建筑物,促进爱国主义教育,造福后人,共同投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52903部队承建,对墓地进行了重修,并在不影响公路、铁路及人行道路的基础上,墓园向南及东两个方向扩展,使面积增加到到350平方米。2003年3月,市、区两级政府,再次投资,由北京荣顺建筑有限公司承建,对墓地进行了全面整个,加高墙体,更新地面,引入水源,于2003年4月2日竣工。”落款为“丰台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