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中国维和官兵:无论执行什么任务都要对得起肩上的国旗

2016-09-13 08:09:00|来源:国际在线|编辑:韩基韬

图片默认标题

黎南部村庄路边树立的中国第九批赴黎维和工兵营援建道路的纪念   王昆鹏  摄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昆鹏):2006年,中国应联合国邀请首次派遣工兵分队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如今,中国军人在黎南部已经走过十年的维和岁月。现在有418名中国维和官兵在黎巴嫩执行任务。无论是工程建筑、扫雷排爆还是人道主义援助,中国军人都在用高超的技术和满腔的热情创造着属于五星红旗的荣耀。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跟随记者王昆鹏一起走进中国第十五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今天我们来认识的,就是不久前完成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一号工程”的建筑官兵们:“在他限制的时间节点内,把工程完成了。并且司令部的人过来(视察后,我们)也得到了肯定,这让我们感觉到很欣慰,至少我们没给中国人丢脸吧。”

  站在9月刚刚投入使用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综合射击训练场边,四级军士长刘超峰依然谦虚。然而实际上,这却是中国维和官兵创造的新一项“中国奇迹”。

  为了恢复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从1978年开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向黎巴嫩南部黎以边境地带派出维和部队,2006年黎以战争之后维和部队进一步加强。

  今年6月以来,联黎任务区安全形势恶化,原有的小型射击场无法满足提高维和部队的安全防卫能力的需求,需要在旁边建设一个长300米、宽37米,正面靶档高18米,两侧挡墙高12米的综合射击场,能够进行轻武器训练和分队级别的战术演练。 然而这个任务,不少外国工兵分队都认为“不可能完成”。因为第一,时间紧迫完成主体工程只有45天,是正常工期的一半;第二,现场山体紧邻以色列边境布有地雷,不能使用爆破方式只能采取传统的机械作业。

  中国维和部队成为了最后的希望,中国赴黎维和部队指挥长蒲毅上校经过实地勘察和综合考虑接下这一任务。任务最终交给了以陆军第13集团军某工兵团为主组建的第十五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建筑排。排长黄作鹏说:“我们为了达到标准,岩石层要向下五米左右,全都是用破碎镐一点一点打,非常难。当时联黎把这个任务给我们时候,并不是问我们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他是考虑你们能不能干?他连有没有人能够把它完成都担心。”

  在此后的45天里,黄作鹏与十多名建筑官兵开始了烈日酷暑下加班加点的奋战。不过时间只是摆在他们眼前的一项困难:“后来我们各方面的了解,还有通过联黎的雷区部署图发现,沿海的边上和这边都是雷区。所以我们赶紧协调扫雷分队进行了一定作业范围内的扫雷排除。你看那个桩再往外就不敢去了,再往外一点点就是雷区,手雷和一些未爆物都能看得到,还是比较危险。还有我们第一天施工的时候这里还有狼群。”

  狭窄的作业区加上陡峭的坡度,使得各种机械的操作显得尤其危险。四级军士长、推土机操作手罗瑀瑀已经是第二次来到黎巴嫩维和,他介绍:“有时候操作机械的过程中突然滑坡,突然往下掉的感觉。就要赶快把它推回来,操作慢了就容易造成机毁人亡。当时操作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下来之后有种(后怕)的感觉,时间长了也没什么。”

  现在,这个综合射击场成为了联合国所有维和任务区中最大的射击场,不仅联黎部队与黎巴嫩政府军,非洲、中东等周边地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也将因此而受益。联黎部队司令迈克尔少将在竣工仪式时表示,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程,更是专业素养、过硬作风、联黎各分队和民事部门团结协作的典范,我为有你们这样专业和敬业的维和部队感到自豪。在来到分队视察时,迈克尔少将对于中国维和官兵的贡献深表赞赏:“中国在这里的维和官兵的表现,特别是在扫雷领域、医疗领域,当然还有所有工兵的协作,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说,联黎很多的大型工程都有中国官兵建设的身影,早在2007年,刘超峰就参加了维和,当年他们建设了联黎司令部的停机坪:“现在的联黎司令部,上面的一个主体工程,主要是一个直升机的停机坪,包括附近的附带设施。当时那个工期干的比较长,将近三个月。作业面积也非常大,当时基本上也是早出晚归,比较辛苦。因为它当时是个山头,要把它削平。”

  除了上述的综合射击场和维和部队营区、防御工事和哨所等建设任务,中国官兵还担负黎巴嫩维和任务中十分重要的,在黎巴嫩与以色列临时边界“蓝线”栽界桩的任务。

  2000年,占据黎巴嫩南部长达22年的以色列撤军后,联合国划定了121公里的“蓝线”,这是联合国在地图上为黎以双方划定的一条临时分界线。而让这一“蓝线”从地图走向实际的重要标志就是界桩“蓝桶”的建立。十年来,中国维和官兵已经建成和维护了超过110个“蓝桶”。

  “蓝线”附近雷场密布,只有通过安全通道才能抵达“蓝桶”栽设点,安全通道宽度一般只有2米左右,最窄处仅有1.2米,外面就是雷区。栽桩所需的砂石水泥等物资都需要中国维和官兵一步一步背上去。最远的一次步行距离有三公里,曾经参加过那次任务的四级军士长张勇介绍:“如果直线距离是非常短,但是围绕扫雷通道行走的话还是非常远的。我们背着物资爬坡下坡,稍有不注意就可能滑向旁边的雷区。通道外围的地雷到处可见。”

  在与官兵们的交谈中,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艰辛与危险,很多官兵更是多次执行维和任务的老兵。在当地,记者还看到了中国维和官兵为居民修建的公路、运动场等民用设施。建筑排排长黄作鹏说到,其实军人面前没有所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军人就是执行命令,所以不存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军人为和平而来,既然来了无论执行什么样的任务都要对得起肩上扛的国旗。”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