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留下来,就是一种贡献”——一位玉树杂多县女教师的故事
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的学生在上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熊珊):教师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平凡而伟大的。近日,跟着“中国扶贫攻坚——走进青海”媒体采访团到玉树采访,我有幸采访到了在最基层当教师已有九年的语文老师马索尔,听她讲述了她平凡的故事。
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天上飘着雪花,去往玉树杂多县的路非常颠簸,我们大概走了一百公里崎岖的山路,才行驶到有公路的地方。杂多县的海拔在4200米左右,因为走山路耗费了不少时间,我们抵达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已经是中午了。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没来得及顾上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就开始了采访。
杂多县一直很注重环保教育,学校里开设了环保课程,所以当天我们在学校的第一站就是“垃圾换文具”的活动现场。也就是在这里,我遇到了马索尔。那天她穿着得体的职业装,里面穿了一层薄薄的干净的白色单衣,所以我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她。她在教室门口迎接我们,用清脆好听的普通话说:“有没有高原反应?习不习惯这里的气候?”对已经来到高原第四天的我来说,听到这句话心里暖暖的,而这熟悉好听的普通话让她在我心里又多了一分亲切,于是自然而然地与她聊了起来。
马索尔老师介绍说,当初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她通过了教育部的考试,由省教育厅分到了这里任教语文课,一呆就是九年。作为在西宁市长大的汉族人,此前马索尔对杂多一点儿都不了解,只知道这是一个牧区,学校99%以上的学生都是藏族。来到杂多这个寄宿制学校后,她在身体上和生活上都出现了不适。一方面,是海拔4200多米所带来的高原反应;另一方面,是她对当地的饮食习惯不适应。在杂多的前三年,马索尔每次感冒都必须打针,要不然感冒就好不了,会一拖就是几个月。所以当时马索尔有过离开的想法。后来有一次省里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时,对教师们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你们能呆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留下来,就是一种贡献。因为只要你们在,就有希望。”就是这句话,就是县里、省里以及国家对教师的重视,成为马索尔坚持下来的原因。
杂多县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但因为当地乡村生活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比较大。杂多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尼加介绍说,县政府近三年加大了外聘教师的工作,在全县招聘教师,按需分配到乡村学校任教;在工资待遇方面给出较好的条件,以吸引一些外地教师。就拿马索尔老师来说,她刚刚当老师时,收入只有两千多元,现在,她的收入已经提升到六千多元了,此外还有“三金”,即养老金、医疗金和工伤金。最近几年,县政府每年拨款200万用于奖教奖学;同时,夫妻一方在学校工作,如果另外一方也是教师并愿意调到这边学校的话,学校给予接收;另外,组织骨干教师带头援助农村学校,开展兼职授课和教学交流活动,为乡村学校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和传、帮、带,有效提升乡村教师师能素养。
正是因为有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才有越来越多马索尔这样的教师留了下来,为教育扶贫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