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领悟长征精神 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2016-10-01 21:18:58|来源:央广网|编辑:杨玉国

  为深入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网信办组织开展“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采访活动主题,以长征沿线各省区市为主,组织网络媒体采编人员深入长征沿线和革命老区,重走长征路,探访长征遗址,弘扬长征精神;深入基层群众,聚焦精准扶贫,充分展现长征沿线各地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成效。本次活动于8月23日上午在江西启动,历经湖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共6站,于9月29日在陕西结束,央广网兵分6路采访,深入基层、走近群众,用敏锐的目光、细腻的笔触,挖掘展现长征路上的动人篇章。

  探访长征遗址地 聆听长征故事 领悟长征精神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领悟长征精神 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江西站,101岁的老红军王承登接受媒体采访

  探访长征遗址地。在江西,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纪念园,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将军馆,叶坪革命旧址群,黄沙华屋旧址,红井旧址群;在湖南,参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贺龙故居、通道转兵旧址;在贵州,参观黎平县黎平会议旧址、瓮安县猴场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仁怀市风溪渡口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在四川,参观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纪念碑,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遗址地,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红军过草地纪念碑,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在甘肃,参观兰州市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白银市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平凉市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革命纪念馆、环县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纪念园;在陕西,参观薛家寨革命旧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洛川会议旧址、直罗镇战役旧址、延安宝塔山、清凉山新闻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切尾巴战役遗址。通过讲解员们的介绍,网媒记者聆听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想象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情景,深切感受了“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的英雄本色和壮烈豪情。

  聆听老红军讲述长征故事。在江西,101岁的老红军王承登胸前挂满军功章向媒体记者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老人1930年便参加革命工作,经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功显赫。“打江山不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年轻人要吃苦耐劳,更要珍惜和平。”央广网记者张海振在采访完老人后感慨:正是这无数革命先烈、无数奔赴前线的军人,让我们拥有在和平年代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环境!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领悟长征精神 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四川站,红军过草地纪念碑

  体验翻雪山踏草地。在四川,网媒记者站在海拔4114米夹金山山顶,即使穿着冲锋衣套着羽绒服依然是冻得瑟瑟发抖;在海拔3000多米的日干乔沼泽地体验红军过草地参观红军过草地纪念碑,部分记者高原反应呼吸困难。难以想象当年的红军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是怎么克服种种困难翻越夹金山穿越大草原。

  在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来到革命老区,参观革命遗址地,聆听长征故事,重温长征历史,就像一次朝圣,感受着红色文化的力量,接受着长征精神的洗礼。长征精神,是不屈不挠、顽强抗争,是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是英勇无畏、不怕牺牲,这一路的采访让长征离年轻一代不再遥远,让红军英勇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体会红军当年与自然斗、与敌人斗的艰辛历程,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精准扶贫长征路上奔小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四件事:扶贫、生态、转型和三农。在众多考察和调研活动中,扶贫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扶贫开发成为总书记的重点关注内容。这一次网媒记者的采访,聚焦精准扶贫。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领悟长征精神 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江西站,兴国县杰村乡含田蔬菜基地(央广网张海振摄)

  江西,在赣州市于都县,作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村民积极拓展电商业务,目前已开设320个淘宝村级服务站,222个京东村点,13个农村e邮服务站,覆盖123个贫困村。在赣州市兴国县,电商与农家书屋结合到一起,让群众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关键之策,“万亩油茶”、“千亩蔬菜”“百亩白莲”,促进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摘帽。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山上种油茶、田间种蔬菜、荒坡养蜜蜂”的产业发展格局。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领悟长征精神 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湖南站,十八洞村绣娘(中国网信网 徐可摄)

  湖南,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村里的农妇们摇身一变,成为巧手“绣娘”,一针一线地绣出了自己的脱贫致富路;在“贺龙故里”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红色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还通过“分贷统还”金融扶贫、新型农业产业经营、阳光助学、创业扶持等多种“结对帮扶”模式,今年有望脱贫2497人。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领悟长征精神 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贵州站,板桥镇农村淘宝电子服务站。(央广网 王赫迪摄)

  贵州,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通过“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城乡统筹”三大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环境攻坚和扶贫攻坚”两个攻坚;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按照“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要求,以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整合村(社区)干部和驻村工作组力量,确保深入每一个贫困村,遍访每一个贫困户的方式扶贫;在遵义市湄潭县,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交上了高分值的茶产业转型升级“湄潭答卷”;在遵义仁怀市,茅台镇的酒香打开了贵州对外开放的形象和“窗口”;在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体制,经过20年多年的艰苦创业,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领悟长征精神 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四川站,龙门乡灾后重建村貌。(央广网 杨莉莉摄)

  四川,灾后重建脱贫致富是关键。在雅安市芦山县红星村,通过“家庭农场“、“借鸡生蛋”等产业帮扶项目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在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借力红色文化资源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再通过农旅融合模式,让当地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农民腰包渐渐鼓起来了;在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经过三年的努力,龙门乡境内22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逐步完成,全乡31个新村聚居点逐步完工入住,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在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乡,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修通“通天公路”,不止方便村民上山下山,还带动了达瓦更扎景区的发展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村主任带领全村种出“高原玫瑰”,“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帮助老百姓增收,老百姓感慨: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领悟长征精神 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甘肃站,平凉市崆峒区厦门颉岭村的肉牛养殖业(央广网 张佳琪摄)

  甘肃,在兰州市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当地主要开展保税加工、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着力引进“两头在外”的加贸工企业,打造“一带一路”上的黄金枢纽港;在兰州市七里河区魏岭乡沈家岭村,当地政府对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了改造,探索乡村红色旅游新路子,同时加快富民产业的培育,探索“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新途径;在白银市会宁县韩家集乡周湾村,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帮扶队形成了“全膜种植打基础、特色种植抓示范、牛羊养殖股腰包、劳务经济增收入”的发展思路,按照“1+N”产业增收模式,实现稳定脱贫。在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铺镇“历史文化名村”继红村,村委两班子按照“一元主导、多元增收”的产业格局,带领全村群众发展果品产业,走出了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是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达到了稳步脱贫。在平凉市崆峒区峡门颉岭村,当地政府通过“削山造地”的方法,完成搬迁安置和改善基础设施,并且通过“一牛二林三草药”促进产业增收,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的目标。在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乡,南梁红色旅游小镇的“梅家豆腐”名声远播。在庆阳市环县木钵镇高寨村,2012年以来,依托“双联”和扶贫攻坚的合力推进,通过有效修建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培植富民产业,铺就了农民致富新路子。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领悟长征精神 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陕西站,灾后重建对受灾群众实行统一搬迁到新居。

  陕西,在铜川市耀州区,由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薛家寨革命旧址等构成了红色旅游路线,使当地经济步入飞速发展期;在延安市洛川县洛阳村,“洛川苹果”名声在外,农民苹果种植面积人均3.1亩,居全国之首,亩收入1.3-1.8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4万元,其中95%来自苹果;在延安市延川县,因2013年夏季强降雨的灾害,万余居民的窑洞和住房倒塌严重受损,延川县对受灾群众进行统一移民搬迁,就地就近重建4228户新居;在延安市吴起县,林草覆盖率达到72.9%。农民退耕还林后,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还有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退耕还林钱粮直补到户。

  用脚采访 用笔还原 用心感受 用情报道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领悟长征精神 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央广网记者张海振

  8月23日至9月29日,从江西出发,到湖南、到贵州、到四川、到甘肃、到陕西结束,历程6站。这一路走来,网媒记者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倾听老百姓的声音,用文字记录故事,用图片展示变化、用镜头呈现真相。从当年红军经历的生死抉择,到长征途中的温暖故事,从灾后重建到脱贫致富,一路上记录着、感动着、传播着。江西日报手机网在报道中描述江西站采访记者张海振“左手拎着三脚架,右手扛着摄像机,每次见到他,他都是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这两天,江西毒辣的太阳把他彻底晒成了“黑仔”。他一人白天负责摄像、采访,晚上回去还要剪素材、写稿、配同期声,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一两点”。中国网信网在报道中描述四川站采访记者杨莉莉“看到村口坐着的老人,便主动与老人聊天,老人家里的收入状况,村里种的地,都是她关心的问题”。

  “走转改”的意义,在于让网媒记者走出办公室,走下去体会,俯下身感受,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触摸温度,让笔下的文章“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通过这一次采访,让90后的网媒记者,对于长征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于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新闻报道有了更接地气的感受,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