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实力“圈粉” 文化自信再树中国信心

2016-10-04 10:10:00|来源:中国青年网|编辑:杨磊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开可)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0月3日公布,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奖。一年之前,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从那时起,中国草药在全世界进行“圈粉”。 

  无独有偶,在今年里约奥运期间,中国拔火罐“风迷”奥运圈,“神秘的紫红色印记”被世界所熟知。 

  几个月之后的杭州G20峰会,美仑美奂的“最忆是杭州”刷爆朋友圈。《梁祝》、《高山流水》等中国元素惹人眼球,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次惊艳全球。 

  无论是中国草药、拔火罐,还是《梁祝》等,都是中国文化的展现。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从未停止过它的世界之旅。 

  中国文化全球之旅 文化自信厚积薄发 

  中国文化实力“圈粉” 文化自信再树中国信心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表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作为第四种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认为,文化自信更能让人“心悦诚服”,因为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相比,文化自信更倾向于人的内心,“润物细无声”。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展示出的是中国人最深沉的基因代码。习近平曾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如果说,中国草药、拔罐、戏曲是中国文化带给世界的刹那惊艳,那么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就是将中国基因持久地展示给世界。 

  据报道,截至2015年12月1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 

  据国家汉办工作人员介绍,仅在非洲就有36个国家建立了45所孔子学院和23个孔子课堂。2015年,非洲参加孔子学院的学员数达到了91369人。 

  “随着中非经贸文化教育往来的日益频繁,非洲人对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当地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汉语、中国音乐、武术、茶文化、影视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国家汉办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平均每年都有1万余人参与到孔子学院的教学中。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诺贝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曾表示,莫言的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中国草药逐渐“风靡”世界。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美国有部分州已经开始种植中草药。 

  在世界舞台上看到中国文化早已不是稀奇的事件,但是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爱上中国文化,才是中国更近一步地拥抱世界。 

  中国文化实力“圈粉” 文化自信再树中国信心

  屠呦呦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华社记者叶平凡摄 

  根植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青年先行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如是说。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文化给了中国人骨气,也给了中国人爱国的赤子之心。 

  习近平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首席代言人”。每次在国际场合的重要演讲,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信手拈来。在9月3日举行的G20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在演讲中用到了“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而这只是习近平在演讲中“推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方面,习近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表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作为主力军,青年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曾多次和青年谈及中国传统文化。 

  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到北京大学与师生共同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习近平在谈话中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澳门大学住宿式书院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他勉励大家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 

  《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告诉记者,文化凝聚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信仰习俗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着文化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同时吸收接受国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华部分。 

  郑承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了解、传承、创新是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首要环节就是对传统文化了解,“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根,才能了解自己的魂和以后的发展。”郑承军说。同时,他还提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将古代的东西直接“拿出来晒一晒”,而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相结合。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