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教你五种思维方式

2016-10-11 10:45:26|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谷士欣

  蹄疾步稳的辩证思维

  “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

  辩证思维,是指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辩证思维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两点论”,看问题一分为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这就要求我们只有一分为二看事物、多个角度想问题,才能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二是坚持“重点论”,抓重点带一般。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搞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内容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三是坚持“转化论”,量变引起质变。“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这些形象的语言生动地反映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这些论述体现了万事严中取、“一处弛则百处懈”的深刻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的辩证思维观启迪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学会“弹钢琴”,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实现纲举目张,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西瓜一起抱;坚持“转化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防止由量变到质变、由小错酿大错、由“破纪”而“破法”,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创新思维,是指马克思主义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到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小到一个地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创新思维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创新的巨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二是注重创新的方式方法。关于科技创新,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关于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三是注重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准。总书记强调,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思维观启迪我们: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破除迷信、超越陈规,转变思维习惯、突破思维定势,强化问题导向,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方式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防患未然的底线思维

  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

  ——2013年7月25日习近平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

  底线思维是指从客观设定最低目标出发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科学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底线思维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运用底线思维思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一些重要问题的基本底线,体现出对事关党和国家重大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在谈到政治问题时,他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在谈到国家核心利益时,他铿锵有力地说,“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二是注重运用底线思维把握原则问题。底线,是指最低条件和最低价值标准,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红线”意识。在安全生产方面,他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依法办事方面,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三是注重运用底线思维追求高线目标。底线思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担当思维、进取思维,其立足于守底线,但追求的是达高线,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守住底线,又不能无所作为,做到“有守”与“有为”的有机统一。坚持底线思维,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底线思维观启迪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真评判决策处事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最坏局面,把应对的预案和政策措施谋划得更充分、更周密;要慎独慎初慎微,守住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线,守住政治生命线,守住纪律红线。

  (据2016年9月《党建》杂志,原标题《培育科学思维 促进能力提升》,作者陈杏年)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