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专家:期待中孟两国的民间交流更加深入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黎 豪克):“穆斯林先知曾在圣训中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于是我遵从先知的圣训,来到了中国。”孟加拉国艺术家、知名影评人萨耶勒如是说。
虽然刚刚在北京呆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萨耶勒却觉得生活在中国,生活在北京的感觉很亲切很熟悉。他觉得,这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和他看了很多中国电影密不可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出品的讲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家庭悲惨遭遇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一代中国人命运的影片《活着》,再到国际上广受欢迎的武侠动作电影《卧虎藏龙》,中国青年人喜欢的都市爱情电影《失恋三十三天》《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等,萨耶勒都如数家珍。
萨耶勒说,电影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传播媒体,它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体,电影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文化输出方式。他说:“通过欣赏中国电影,我了解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相处之道,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所以当我来到北京,亲眼看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时,电影中的那些场景一下子都栩栩如生起来,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
在萨耶勒看来,中国的很多东西和孟加拉非常相似,特别是对亲情的重视。萨耶勒认为,假如中国的一些家庭题材的影视剧能够在孟加拉播出,肯定会非常受欢迎。他说:“中国人勤劳善良,活的有自尊。中国人的生活井井有序。在马路上,在公共场合,你几乎看不到中国人吵架,他们不爱和别人起争执。他们重视家庭,母慈子孝,其乐融融。我相信中国的一些家庭剧如果在孟加拉播出的话,肯定会吸引大批观众。”
同时萨耶勒也自信的表示,中国观众也一定会喜欢孟加拉的影视作品。他说:“根据文学巨匠泰戈尔的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如果重新配音或者加上字幕在中国展映,必定会受到观众的喜爱。比如《post master》《chhuti》《hoimonti》等等。除此之外,展现孟加拉自然风光的类似公路片的电影,爱情片,或者是反映孟加拉人热情好客的电影等等,一定会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萨耶勒说,目前中国已经迈入电影大国的行列。无论是拍摄手法、技巧、音乐制作,甚至是服装道具的选择、化妆的水平,中国影视制作方面都有很多地方值得孟加拉国学习。萨耶勒希望两国电影界能定期展开学术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他说:“中国电影业已经今非昔比,当今的中国电影在全世界都享有赞誉。中国有很多专业的培养电影人才的地方,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剧学院、纽约电影学院上海教育中心等等。我希望未来中孟间能展开学术性的密切交流,中国电影有很多优秀的方面值得孟加拉学习。我相信,通过学习与交流,未来孟加拉国市场将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萨耶勒认为,每一个普通民众都有权享受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电影带来的愉悦之感。“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如何才能心相通?电影无疑是最好的桥梁。萨耶勒表示:“我非常希望中孟两国间能定期互办影展或者举办电影节。只有主动走出去,才能让更多人接受。无论是中国还是孟加拉,民众通过电影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信,从相信到密切交流合作,两国人民真诚的互利互信与合作共赢,才是两国关系及传统友谊走向稳固的根基。”
除了影视方面的交流,萨耶勒认为,文学作品亦是拉近两国间距离、增进两国间了解的另一渠道。他特别提到了孟加拉国畅销书作家、剧作家、编剧和电影制片人胡马雍·艾哈迈德。他介绍说,胡马雍·艾哈迈德在孟加拉国很受欢迎,特别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他的写作风格被描绘成神奇的现实主义。萨耶勒说:“在孟加拉,胡马雍·艾哈迈德被称作是最懂年轻人的作家,年轻的心躁动的梦想统统被他写进了书里。我相信中国的年轻人也一定会喜欢他的作品。”
萨耶勒透露说,他一直在搜集相关资料,待重回孟加拉国,他会写一本有关中国的书,书的内容就是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想。他想通过这本书为孟加拉读者还原一个最真实的中国,也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孟加拉国民众,中国发展绝非一夜之间。他说,他想做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希望中孟交流的平台能再宽一点、再广一点,官方,尤其民间的交流更深入一点,形式、载体更多样,让中孟友谊不断焕发年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