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领跑中国经济
【一】
10月19日这天,一条“小新闻”和一条“大新闻”发生了某种饶有意味的关联。
小新闻说的是,有记者跟随武汉一名快递员体验一天工作后,帮其算了一笔账:片区内无电梯的楼,每天平均要爬200层,每层平均高3米,每半个月休息一天,一年下来就要爬68200层,“比23座珠穆朗玛峰加起来还高”。
大新闻则是,国家统计局当天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总体判断“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值得关注的是,GDP增长6.7%当中,第二产业即工业增长6.1%,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增长7.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工业13.3个百分点。
这也意味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即提到的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这种转型趋向正呈现蓬勃之势。
2014年1月27日,李克强赴陕西考察时在民营顺丰速运公司,应邀体验快递员下单发货
快递业无疑是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最佳写照之一。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快递员,不仅付出着可以用珠穆朗玛峰来“计量”的勤劳,也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贡献出不可替代的力量。
另一组最新数据尽管不在统计局19日的表单中,但同样凸显了中国经济进步的品质。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就业这项国际上通常最为看重的指标好于预期,也佐证了国家统计局“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判断。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要现代化,工业要信息化,新增就业主要靠服务业吸纳。快递业兴起即是最好的证明。同时,1-3季度支撑税收增长的“大头”也是服务业,占到了60%以上。
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这与服务业快速增长也密切相关。因为服务业耗电量只有工业的1/7,随着GDP总量中服务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单位GDP增速对应的用电量等能源消耗水平当然就会不断降低。
【二】
站在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的时间点上,回顾李克强总理相隔近3年的两次演讲,很能说明问题。
2013年5月,李克强在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发表“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演讲指出:服务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2012年占GDP的44.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左右的百分点。总理给出的结论是:差距就是潜力。“发展服务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方向之一”。
这样的战略布局在其后两年明显见效:2015年服务业首次占据“半壁江山”后,2016年3月李克强在博鳌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等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和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相隔近3年的两次演讲,总理的时间语态从“将来时”变为“进行时”。其实,这正是中国经济“破茧成蝶”的生动过程。
【三】
当然,服务业绝不仅仅只是快递业和电子商务。被总理寄予厚望的“调结构”中的服务业角色,既包括研发、金融、信息、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改造升级中的传统服务业;既包括生活性服务业,也包括与制造业相辅相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等。
2015年1月4日,李克强在深圳考察华为公司最新技术实验室
国务院常务会曾专题讨论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李克强会上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有一种观点认为,服务业不生产物质,是很‘虚’的产业。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认识!”总理告诫与会人员。
与中国经济的大格局一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服务业不断开放的过程。对此,李克强的态度非常明确:“靠保护落后发展不起服务业。”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竞争才能倒逼服务业向更高领域递进。而开放既要向民间资本的开放,也有向外资的开放。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尝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服务业开放。随着自贸区改革经验在全国多点复制,服务业开放态势已呈燎原之势。
重温快递业的一个故事:2014年3月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李克强曾向世界著名速递公司联邦快递的董事会主席承诺:中国会更加广泛、有序地开放物流市场。但他同时也笑着提醒对方:要充分做好与中国同行竞争的心理准备。半年后,国务院决定全面开放国内包裹快递市场。
如今,本土快递公司的上佳表现,以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亮眼数据,已成为服务业领跑中国经济的生动注脚。(陈翰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