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乌镇竹编走入千家万户

2016-11-18 15:27:32|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图片默认标题

互联网让乌镇竹编走入千家万户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闫伟):在乌镇西栅景区老街尽头的墙上,挂着一个直径5米高的巨大竹匾。它常常吸引着许多游客在此驻足,拍照留念。竹编正是乌镇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现在,这个巨大竹匾的制作者、钱鑫明老伯店里的另一个竹匾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个竹匾上,有钱老伯用竹子编织出的自家店铺的二维码图案,游人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关注这家店铺,并且轻松地完成支付。这种把传统的竹编技艺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高科技结合起来的做法,倒是跟眼下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氛围合拍。

  钱老伯如此的与时俱进,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小儿子钱利淮的影响。这个年仅31岁的年轻人大学主修工业设计,毕业后却放弃了在杭州的工作,回到老家继承“祖业”。他曾因此遭到过家人的反对。但钱利淮坚信竹编的未来是美好的,并且希望能为传统竹编技艺的传承出一分力。为此,他把竹编变成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吸引了许多对这门技艺感兴趣的人前来聆道受业。但普通授课费时费力不说,通常一节课只能教授20来人。

  随着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钱利淮看到了互联网技术在传承非物质文化方面的巨大潜力,萌生了借助互联网传播竹编文化的想法。他制作了网络课件,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竹芸”微店上不定期地推出一些竹编DIY商品、竹器编结的在线课程,让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购买材料,然后通过网络在家里学习。起初,因为设备不专业,学员反馈直播效果不好。钱利淮说:“刚开始我们是用手机来做(网络直播)的,但是拍不清楚。”

  正当钱利淮苦恼的时候,互联网大会又帮了他一个大忙。钱利淮说:“互联网大会对我们的作用挺大的,不仅仅在技术上。现在我们的视频直播也是跟这里的互联网企业凤岐茶社合作的,由他们给我们做直播。那不是手机放在那里做直播,一般都是有五台摄像机。”

  凤岐茶社是乌镇峰会的“产物”,是创业青年碰撞点子的地方,也是互联网企业的孵化器。正是通过与凤岐茶社的合作,钱利淮的网络课程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线学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时一节课在线学员达到上千人。

  不仅如此,钱利淮还教会了父亲使用互联网技术来经营自己的小店,传播竹编文化。现在,父亲钱鑫明不单可以熟练地利用微信接受来自游客的网上支付,而且还可以通过它把之前各种媒体采访儿子的报道分享给记者。

  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乌镇传统的竹编文化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互联网可以成为人文传承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为人文注入技术,为技术赋予体温,走上一条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赢之路。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文化论坛上所说:“科技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时代的气息,互联网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以线上线下互动为主要手段,以信息记录传播为主要应用,可以极大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非遗’的抢救方式、保存方式、传承方式、传播方式和再现方式。”

  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种传统行业的今天,钱鑫明、钱利淮父子和他们所传承的竹编文化,也正借助互联网走出困境,走入千家万户。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