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期新闻“以人民为中心”的回归与升华

2016-12-09 19:18:4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编辑:杨玉国

  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新闻与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我们应该“思”什么?,我以为,新闻传播界必须首先弄清楚三个问题,即“为谁而发声”、“发出什么声音”、“如何发声”。

  一、为谁而发声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必须搞清楚“为谁著书、为谁立说”的问题。不管我们的工作做了多久、走了多远、取得了多大的成绩,始终都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而出发”。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我们应不忘初心,不忘新闻的根本任务与使命,始终客观、真实、全面记录生活,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鞭挞邪恶、弘扬正气,把人民的声音传递给党和政府,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发出什么声音

  新闻传播界既要研究基础理论问题,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中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如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正面宣传和舆论导向的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这些都亟待研究与破解。

  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问题,6月24日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做了《用钉钉子精神狠抓文化改革发展》讲话,他强调对省管文化企业实行双效考核(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考核),社会效益考核权重占50%以上,即导向出现问题的单位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对媒体来说,压力很大,但对提升媒体品质、引领社会正气来说,是强大的动力,深受百姓欢迎。湖南省还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即新闻学与传播学教授纷纷引入到广播、电视、网络监评队伍中,每周向媒体一线通报本周监评到的亮点和问题,尤其是低俗、炒作等负面信息,要求相关媒体及时回复、纠正、整改,严重者约谈,这有效助推了媒体的健康运行,减少了负面新闻对社会的危害,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危害。

  又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以适应党和人民群众需求的问题。据媒体消费市场统计,当前,90后青年中:20%不看电视,50%不听广播,80%不看报纸,平均每天接触手机达到3.8个小时,新兴媒体已然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传统媒体正在被颠覆,海量的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潮纷争、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主流媒体必须进军新媒体,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用积极健康的正面信息挤压低俗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那么,如何挤压负面信息?如何实现新旧媒体“你是我,我是你”的深度融合?现实探索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当前不少媒体“新瓶装旧酒”,“标题、题材、内容、表达"等照搬传统母媒,看上去已经达到多渠道、多元传播但呈现出的最终作品仍为同一副面孔,内容相似、创作思路相似,高高在上,官样十足,很难吸引人民群众的关注与兴趣。新时期,媒体融合不是多种媒体的叠加,而是实现各种媒体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和互通共融,进而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传播体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并遵循传播规律,用互联网即时、海量、平等、互动、分享等传播特征来引导媒体融合,注重用户体验,针对性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以开放理念更新机制,提升服务和管理意识。

  三、如何发出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士不可以不弘毅”,新闻传播工作者应用心做好每一项研究,创作出有力量的服务于社会进步的优秀学术成果,推送出在人民群众中有影响力、有传播意义的好作品。

  首先,内化导向意识,创作出有利于社会群体健康成长的作品

  正面引导应成为新闻工作者弘扬正能量的自觉追求,而不是当作指令性任务来对待。比如7.1建党95周年这一天,我们对60个媒体公众号进行了观察,这一天刊载有关7.1建党主题的公众号不到一半,其中国家级、省级媒体基本能自觉传播党的声音,但地市级媒体主动传播党的声音的意识不是很强,有的甚至在这一天仍然推出一些暴力、情色低俗作品,让人惊喜的是,一些社团,单位、个人的微信公众号纷纷升起国旗,刊载了建党专题。部分地市级媒体为何缺乏传播主流声音的自觉意识,我想,主要有这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媒体竞争激烈,又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二是,记者、编辑个性特征发生了变化,当前媒体一线记者、编辑绝大部分是80后90后青年,他们自信又自我,充满叛逆,常以丑为美,西化严重,甚至反对传统文化,走出校门后疲于工作,多缺乏主流价值观的再教育和熏陶,期待这一类记者、编辑自觉而长期制作出弘扬正能量的、有利于社会尤其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视、网络作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媒体工作人员的再学习再教育。

  其次,创新形式,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温度的作品

  要摆脱对正面报道做刻板化理解,勿使正面引导沦入“官话”“套话”的窠臼中。比如某刊报道领导干部开私车回老家,自掏腰包吃饭、买礼品孝敬父母,报道却十分生硬,将分内之事当作“丰功伟绩”,黑了典型,也笑了观众。又比如我们现在有些新闻,内容上乘,手法精湛,但是语言生硬,充满宣教,脱离人民、脱离时代,这种话语表达上的遗憾,不是导向的问题,而是政治智慧的不足。曾经一位南亚国家领导人到中国基层访问,当地乡长介绍:“妇女解放事业是我们最重视的事业之一,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让人听得直犯困。接着到农户家考察,一位农村大娘介绍自家的房子,哪间是儿子、儿媳妇住的,哪间是她和她老头子住的,领导人问:怎么小两口比老两口住的大?大娘随口说,“儿子是国家的宝贝,儿媳妇是我们家的宝贝,所以一定要住好的”。这样的回答接地气,让听众听得入迷。

  习总书记说,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期望我们的新闻创作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让人表现出“人”的样子,最近的新闻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打来电话啦”、“你有一份来自总理的快递”、“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少了“官气”多了“地气”,很受百姓欢迎。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新闻传播工作者更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新媒体时期,时刻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

  本文是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396)和2012年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2YBA088)阶段性成果。

  专家简介:熊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新闻学教授,现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教学督导,“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专业负责人,从事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20余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8部,主持省级以上课题9项,获奖34项,1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题录,学校授予“科研标兵”称号。近年评聘为湖南省重大决策咨询专家、湖南省宣传部新闻阅评专家、湖南省监听监看中心监评专家等,挂职长沙电视台总监助理。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