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2016中国故事】中国积极探索新模式"迎战"老龄化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洹星):远离家乡,独自在外打拼的人是否想过如何去赡养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都有衰老的一天,是否应该为自己的养老问题早做准备。当前,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些问题正逐渐凸显出来。为了迎战老龄化,中国各方正在积极行动,不断探索、尝试新模式,让更多民众“老有所依”。
“面对养老,你做好准备了吗?”对于这个问题,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做了一番调查,回答五花八门:
“父母老了将来肯定是我全包。自己老了就无所谓,孩子管也行,不管也行,自己去养老院一住得了,想的特别简单。”
“最好现实一点买个养老保险啊!”
“养老有养老金嘛!”
“我现在在外面和朋友一起打工,跟小孩不住在一起,如果现在不干了,我肯定要和小孩住在一起。”
“如果有条件我肯定以房养老,如果到最好靠小的照顾你不现实,因为独生子女要照顾双方的老人,你总会碰到这个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2.22亿,将近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这些老年人中,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已经接近1亿人。由于老年人口多,空巢老人多,养老资源紧缺,在大城市里甚至出现了养老院“一床难求”的现象。
家住杭州75岁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孩子工作繁忙,自己已经独自居住多年,但是近来感觉身体越来越差,她就想住进离家不远的养老院,可是到养老院一打听她才知道,要想住进去,自己还要再等80年:“我上次打了个电话给他,我已经登记过了,什么时候可以到你的养老院,他说你是第800号,我说你一年能进多少?一年才十个,800个我要等到什么时候,80年,我这个年龄怎么进来呀!”
为了解决养老资源短缺问题,各方都在积极努力。在北京,一种叫做社区养老驿站的模式正在被推广。
徐先生家住北京市丰台区,去年家门口开了一家养老服务驿站,起初他只是知道这个驿站可以提供上门送餐,请家政人员上门搞卫生等服务。随着接触越来越多,子女不能经常陪伴在身边的徐先生发现自己已经越来越依赖这家养老驿站了:“比如就医,需要去医院,孩子不在跟前,就请他们陪着我们去。”
据了解,北京推广的养老服务驿站提供生活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和心理慰藉六项基本服务,有条件的驿站还会开展康复护理、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延伸性服务。
据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今年北京市计划建设150个社区养老驿站试点,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2000个养老服务驿站和老年活动场站,其中包括1000家养老驿站,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条件。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终端、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互联网与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互联网+”将重点从智能健康产品、在线健康服务和智慧化养老服务三个方向出发,提高健康养老资源利用效率。
浙江乌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国首家基于长期照料体系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技术,开创了一种“线上+线下”的居家养老新模式。据乌镇“智慧养老”项目负责人韩纪江介绍,技术手段真正的价值在于可以有效了解老人的需求,从而满足这些需求:“线上我们增加了网上云平台,医疗网上服务云平台。线下是卫生服务站相结合,老人的慢性病、平时的健康管理更多是在我们这样的中心,在他家门口,在他平日养护过程中就可以实现。老人到我们中心来,可以在我们中心做了健康监测,做了以后可以在他的健康报表数据拿到这边给到我们线下的医生进行现场的问询,甚至通过网上跟专家进行会诊,同时在这也可以进行治疗和拿药。”
在中国2亿多老龄人口中,六成左右生活在农村,而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近几年农村空巢老人比例也已接近半数。农村养老正在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今年2月,一个名为“幸福老人村”的项目正式在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运行。
据了解,“幸福老人村”利用村内闲置的宅基地房屋,改造成现在的社区结构,“幸福老人村”在保留原有乡村氛围基础上,让当地老人过上熟悉的养老生活。此外,与许多养老机构不同的是,“幸福老人村”植入一系列公益项目。比如,每天开放免费早餐名额,周边75周岁以上老人都可来享用早餐。入住费用由政府补贴和爱心人士捐助等项目。
据松江区民政局局长刘彦介绍,目前松江区已经着手将这一模式引入到松江其他村镇:“目前已经有2-3个在筹建,他们在走公建民营模式,就是政府和村委会把基本设施建设好,委托社会组织来经营管理,这是一个可复制之路。”
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表示,目前,90%的中国老人依赖居家和社区解决养老问题,今后还需要鼓励、完善这两种养老方式:“从未来发展和中国人养老观念看,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如何提质、提速,可能是比机构养老更重要的问题。比如,北京就提出建立社区老人招待中心、家庭养老床位的设想,都是下一步的改革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