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海外并购遇阻的样本:澳大利亚为何频繁对中资并购说"不"?

2016-12-23 09:11:52|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莫里森4月28日宣布拒绝中资收购基德曼公司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张齐智):今年年初以来中资海外并购势头不减,数据显示,并购总额一季度曾创下956亿美元的新高,不过二季度和三季度持续收缩,都没有达到500亿美元。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越来越多的保守声音凸显出对中国资本的忧虑,导致中资在这些国家并购频频受阻,仅澳大利亚一国,今年4月和8月就两次叫停中资的收购。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贸关系日趋紧密。那么,澳大利亚为何对于中国资本如此警惕而屡屡说“不”,希望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根据正常程序,我对外国投资者竞购基德曼公司一案经过了长期、仔细的审阅。我今天已正式通知投资者,我初步判断该案不符合国家利益。”这是澳大利亚国库部长斯科特•莫里森今年4月28日对中国私营企业上海鹏欣集团牵头竞购澳大利亚最大牛肉供应商之一、也是该国最大牧场企业的基德曼公司一案做出的裁定。今年8月,莫里森又以可能“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了中国国家电网与香港长江基建联手竞购澳大利亚最大电力供应商——澳大利亚电网的申请。此案又一次引起澳大利亚社会对澳政府针对外国投资政策的争论,舆论普遍认为澳大利亚缺乏透明、清晰的外来投资条例。既然事关国家安全,当初为何允许外国资本参与竞购?

  在“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高大上的理由背后,影响澳政府审批对外资特别是中国投资项目的因素可能还有哪些?澳大利亚首席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院的东亚问题研究员彼得•蔡指出,澳社会目前的“排华”、“恐外”情绪不可忽视:“如果你看洛伊研究院针对外国投资的调查,你会发现近几年来主流的民意都表明公众不希望中国资本进入澳大利亚的一些特别领域比如农场。这类意见一直比较稳定并且很强盛。我不认为作为政客的国库部长会忽视这一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资本开始大举进入澳大利亚,颇有代表性的便是投资地产业的资金大量涌入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推升了当地房价而造成当地民众对买房望而却步,导致澳大利亚社会出现了一些不满的声音。同时,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在进入澳大利亚与当地企业竞购优质标的的过程中往往给对手造成很大压力,也引起一定的抱怨。而这一切背后的关键,就是澳大利亚社会如何对待中国崛起的问题。

  与此相关,澳大利亚今年举行大选过程中的政治风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支持贸易保护主义的保守派议员占据了不少议席。路透社的报道分析,若未来要顺利推行内外政策,新上台的特恩布尔政府必须与保守派议员保持良好关系,平衡议会中的各方政治力量。由此看来,政治因素在中资收购澳资产被拒的背后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中国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以及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中国资本对澳大利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默多克大学的威尔逊博士认为,作为土地大国,澳大利亚农业仍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而面临中国这样一个巨大市场,合作是必然的选择:“考虑到中国在地区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澳大利亚想要向中国出口食品就必然涉及到吸引中国资本来开发必要的基础设施。如此说来,那些鼓吹‘不出卖农场’的声音无异于损人不利己之举。”

  许多中国企业也正是看到了澳大利亚农业与中国市场之间的巨大商机而对澳农场抱有巨大兴趣。目前,著名民营企业新希望集团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已成功进入澳大利亚保健品、畜牧业、乳业以及地产市场,据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介绍,他们在澳大利亚成功的关键就是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在这收购以后并不是把它变成了中国的工厂,它就是澳大利亚的工厂。而我们支持它,给它做更多的投资,给它更多的机会,让这个澳大利亚的工厂发展得更好,招收更多的澳大利亚员工。我们在这投资一定要增加澳大利亚人的饭碗,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今年9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澳大利亚投资者参与竞购墨尔本港50年租赁权获得成功,间接持有墨尔本港20%的股权。中投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学东表示,中投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了对外投资的宝贵经验,这些可能会对一些渴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资本会有所借鉴:“中国到海外投资,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对双方有利;第二,对海外投资,向当地投资者,向所在国,说明投资意图,提高投资透明度,对当地发展能够带来什么好处;第三,遵守所在国法律,接受所在国安全审查;第四,了解所在国的考虑,比如有些敏感项目,可能希望外国投资者不要介入,或者有些项目,希望你作为小股东,而不是大股东去控股。”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