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首提打造能源合作共同体
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上,习近平主席2016年首访选择中东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并首次提出打造稳定的能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沙特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双方应该扩大双边贸易规模,打造长期稳定的中沙能源合作共同体”。这一新提法,不仅明确了此访的核心目标,同时也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中国国家能源合作新战略。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开始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在梅赫拉巴德机场,习近平受到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等热情迎接。
一、最佳组合
中东是最大的石油类能源出口地,中国是最大的石油类能源进口国,并且中国与中东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往来合作史。因此,中国与中东各国共同打造能源合作共同体是天然的最佳组合。习近平在沙特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生动描述了中沙互相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合作伙伴关系,他指出:“中国每进口6桶原油就有1桶来自沙特,沙特出口每收入7里亚尔就有1里亚尔来自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中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大于消费总量。从1990年开始,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接近能源生产总量,到1996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贸易均出现负值,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石油净进口国(净进口量为1395万吨)。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了WTO,能源需求进一步增长。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只有美国的一半。时移世易。9年后,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能源需求进一步加大。从能源消费来说,每年石油消费增加量在2200万吨以上,根据OPEC的报告,2013年,中国石油日消耗量约是1010万桶(占世界总量的九分之一),中国2013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700亿立方米,预计将在2020年进一步提升至4200亿立方米。从能源进口来说,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石油进口国。2014年石油进口3亿多吨,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规模将达到4.2亿吨左右,到2030年石油进口6亿吨左右。面临急剧增长的能源消耗,中国只能依赖海外市场,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而中东正好能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
习近平指出:“中东是一块富饶的土地”。中东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世界石油阀门之一。2012年,在中东各主要产油国中,沙特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剩余探明储量的21%,伊朗占世界剩余探明储量的10. 9%,伊拉克占9. 1%,阿联酋占7. 8%,科威特占8.1%。海湾地区石油的蕴藏量要比世界各地平均水平高出40年以上。中东国家在国际能源生产中占有巨大的份额,2012年中东石油产量为13. 37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2. 5%。中东地区天然气产量也非常丰富,2012年中东天然气产量为5484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16. 3%,居第三位。从国际能源机制来看,欧佩克成员除委内瑞拉和印度尼西亚外均为中东国家。中东各油气资源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其所拥有的油气资源,对这些国家而言,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找到稳定、可靠、长久、广阔的输出油气的市场,并推行能够扬长避短地、灵活地且具有可持续性的能源发展战略,而中国正好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图为:2016年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
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
二、构建新局
最近几年,由于原先的石油类能源进口大国美国自身产能和能效的不断提高,对外能源依存度逐渐减少。而作为最大、也是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所以,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现在正是破旧势建新局的最佳时期。因此,习近平此访,与中东各国构建稳定的能源合作共同体,将对世界能源新格局建立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在世界各国对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却正在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美国的原油进口量将迅速减少,而且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天然气出口国。据预测,未来20年内,美国的原油进口量将由目前的日均1000万桶降至400万桶。减少部分的55%由国内增产的原油抵消,其余45%得益于能效的提高。这一变化将使得美国经济的竞争力得到极大加强。而且随着原油进口量的大幅度下降,美国对中东地区原油的依赖程度将会迅速降低。美国能源自给率的大幅度提高,将会导致地缘政治的巨大改变,进而影响到未来的全球安全政策。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能源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多年来中国的能源生产发展赶不上能源需求的增长,存在着能源结构不佳的突出性矛盾,让中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处于被动状态。产需缺口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等相对清洁高效的能源品种上,原油对外依赖度已由1996年的1.2%大幅上升到2013年的58.6%,天然气对外依赖度也由2008年的2%快速上升到2013年的30%。到2015-2020年,中国不仅会继续保持世界原油第一大进口国的身份,还有可能成为世界天然气第一大进口国。到2020年,中国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将分别高达4.5亿吨和1,500-1,600亿立方米。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远大于发达国家。能源已经成为决定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气候环境变化乃至国家安全利益。对照中国的能源安全现状,中国必须强化中东地区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变被动为主动。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关系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源合作成为中阿关系最具战略意义的领域之一,更是中阿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2014年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了“1+2+3”的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中国政府日前发布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重申了上述合作格局的倡议,并提出“推动务实合作升级换代”。
从国际形势来看,中东各国也急需与中国构建能源合作共同体。中东各国虽然是产油大国,但在世界能源格局中也处于被动状态。在合作伙伴方面,由于美国对中东地区原油的依赖程度迅速降低,同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而在中东谋求战略力量收缩,以致于美国在中东变局中不惜抛弃长期盟友,以及在叙利亚和伊朗问题上与沙特等国分歧明显、政策相左等,自然也促使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产油国为找到更多、更具市场前景的合作伙伴而加强努力。在石油的生产与定价方面,OPEC组织的地位逐渐下降。在美国整体外交中,中东所扮演的角色将由此产生变化,美国对中东地区的能源需求已从满足自身的需要渐渐转为对控制其他国家。因此,以能源领域为出发点,与中国建立起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越来越受到阿拉伯油气资源国的重视。在处理中东国际事务方面,中国政府自冷战结束后,呈现出强调公平、公正以及更加务实的姿态,对于国际社会为使中东热点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而做出的努力表示支持。对于中国面对各种国际、地区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伸张正义的态度以及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与做法,阿拉伯世界表示赞赏,对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望与作用,以及中国和平发展、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等有了深切的感受,并相信在油气消费方面,中国市场的潜力必将是巨大的,希望在能源领域与中国建立起全面合作交往的关系,涉及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油气的勘探、开采、炼制以及销售等。
中国、中东各国只有加强能源合作,共建中国——中东能源合作共同体,废旧格局、立新格局,才能使各方变被动为主动,为各方发展提供新引擎。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推进‘油气+’合作新模式,挖掘合作新潜力,构建互惠互利、安全可靠、长期友好的中阿能源战略合作关系。”
图为:2016年1月2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比丁宫会见埃及总统塞西。
三、战略对接
习近平主席在处理国内国际上,不仅有战略高度,而且也十分重视落实。十八大以来,他在开拓国际合作方面,创造性地提出实施国际发展战略对接新论断,为国际合作落地提供了新举措。构建中国——中东能源合作共同体需要区域内的各国充分进行发展战略对接,打造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为各国战略对接、构建命运共同体提出的。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我们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
“一带一路”为中阿战略对接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一是让中阿传统友谊开新花、结新果。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依托并增进中阿传统友谊。”1月21日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穿越时空的往来中,中阿两个民族彼此真诚相待,在古丝绸之路上出入相友,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甘苦与共,在建设国家的征程上守望相助。”二是让中阿共同体、特别是能源合作共同体有依托、有纽带。习近平在埃及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中国拥有广阔市场、充裕资金、先进技术、优势产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阿拉伯国家处于现代化进程关键阶段,普遍把工业化作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的重要选择。双方可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把各自发展战略对接起来,深化和拓展能源、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高技术等领域合作。我们欢迎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快车,实现双方协同发展和联动增长。”
习近平主席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做好了顶层设计。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指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构建“1+2+3”合作格局。”其中“1”是以能源合作为主轴,构建互惠互利、安全可靠、长期友好的中阿能源战略合作关系。科学、全面、可持续地进一步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的能源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夯实了中阿“多元化”能源合作之基,成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之一。中阿各国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建能源合作共同体,需要坚持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1月21日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讲话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中国对中东的政策理念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习近平指出:“现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处于各自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阿拉伯各国人民也在自主探索变革道路,努力实现民族振兴。共同的发展使命和理想追求,将中阿双方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与中东各国对接发展战略,构建能源合作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将为中阿发展开拓新空间、注入新动力,也将为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添加安全阀。
来源:学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