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人民日报1月5日文章: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
——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
历史的纵深,铸就了战略的高度。
2015年深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现场有人问道,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怎样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习近平的回答宕开一笔,推本溯源: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用历史的长镜头去端详今天,从世界维度的广镜头去俯瞰今天,更能深沉地理解中国的光荣与梦想、跋涉与执着。
数百年间,中国谱写了一曲从强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壮美史诗。今天,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站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迁的路口。世界秩序调整、国家实力消长、历史文化积淀,无不投射于外交。在落棋弈子、折冲樽俎之际风云激荡。
面对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在思考未来何去何从,也在关注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什么。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将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至今,走过3个年轮。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延续着千百年来的熙熙攘攘。这些留下深刻印记的岁月,将同中国、同世界一道迎接未来,书写新的历史。
民族复兴之路
已过鲐背之年的基辛格近百次访华,和新中国每一代领导人都有交往。在美国西雅图的讲台下,他侧耳倾听习近平演讲,感叹:“有光荣的梦想,才有伟大的成就。”
梦想,一个承载历史、期许未来的词汇,在2012年的秋冬之季,从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厅传出,成为激励国家和民族前行的磅礴之力。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来到这里。站在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帧帧历史镜头前,习近平声音坚定从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这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之后的第一次集体亮相,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一个重要节点,世界从字里行间解读:他们会将中国带向何方?
走向何方,曾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世纪之问。中国山河破碎寻觅出路时,中国不屈抗争走向胜利时,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复苏时,人们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中国。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渴望倾听中国。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渴望走近中国。
今天的世界,正经历“400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人口占世界近1/5,第二大经济体,“一条同西方制度迥然不同的成功道路”。它的抉择判断,它的进取作为,深刻影响着21世纪乃至更久远未来。
仿佛一把钥匙,中国梦为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循着梦想的主线,世界在感知中国新时期的和平观、发展观、安全观、国际秩序观,在倾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步履铿锵。
一位研究中国方向的俄罗斯学者,不无感慨地向习近平“诉苦”:“课题任务太繁重了,研究速度始终追不上中国外交的步子。”中国的新理念、新举措、新倡议不断刷新。习近平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改革者、开拓者的深刻印象。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倡议……他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以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带领中国这艘巨轮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扬帆远航。
2013年10月,新中国首次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
俯瞰中国版图,东濒太平洋,西抵欧亚大陆腹地,它是世界上周边邻国最多的国家。
经略周边、开拓周边,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突出重点。三次访问东南亚,两次访问中亚,两次访问南亚,两次访问东北亚——习近平的出访行程,一半留给了周边,将其视为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
人可以择邻而居,但国家是搬不走的,和睦邻邦、亲仁善邻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为邻之道”。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亲诚惠容四字理念,强调应当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2014年11月,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
站在民族复兴的大棋盘旁,习近平高瞻远瞩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讲战略清晰透彻,讲策略务实灵活。娓娓道来的话语,标注了中国外交的崭新坐标。
在中国,“国际社会”一词的出现频率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一如国际社会对“中国”一词的引用热度。会上,习近平为中国梦赋予了富有时代特征和世界意义的定语,“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他将中国前途与世界命运紧紧相连,强调要“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两次聚焦外交。是学习思考,也是谋划和部署。2013年元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南海开讲。习近平说,“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国际环境”。2015年10月,在“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课上,习近平开宗明义:“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边顶层设计,一边积极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3年来足迹遍布各大洲。在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中所展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将传承与超越、战略与策略、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有机统一,开局布局纵横捭阖。
翻开习近平夙兴夜寐的日程,清晰勾勒了中国外交的轨迹。自担任总书记以来,出访19次,累计133天,行程3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了近10圈。
同一时期,他在国内会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165人次。天安门前,明永乐年间沿用至今的长安街上,不断更换着来访国家的旗帜,每天穿行的市民们感受着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
习近平曾笑谈《时间都去哪儿了》,他幽默地说:“每次用这么多时间出访很‘奢侈’,但很有必要。”字里行间道出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时间精确到了分钟。有多少次,是在时针奔向午夜时分才结束一天的访问活动;有多少次,为节约时间刻意把赶路的长途飞行安排在深夜。
一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为了世界共同的前途和命运。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中国外交延续着基本的布局框架,却又不断开拓创新。以不拘一格的出访方式为例,习奥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中美关系以不打领带的“散步外交”迈上新征程。远赴俄罗斯索契,中国元首首次到境外开展“体育外交”。东抵韩国,北上蒙古国,“点穴外交”精彩高效。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的“家乡外交”令人耳目一新。“高空外交”也是别开生面,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都曾登上习近平的专机,家国情怀,天下胸襟……
中国大地喜迎八方来宾,主场外交精彩纷呈。中国携手世界,同到访国和国际组织共同举办会议,“客场中的主场”尽显大国风范。中拉领导人会晤、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集体会晤、联合国南南合作圆桌会和全球妇女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人们对习近平说,中国像块磁铁,因中国的到来,这里高朋满座。
有步骤,有章法。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有化简驭繁的策略运筹。捍卫利益正气凛然,对待老朋友情深义重,承担责任当仁不让,外交博弈拨云见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一路走来始终秉持。国际舆论借拿破仑“沉睡的狮子”进一步断言:中国已经醒了,而习近平正肩负着带领全面唤醒的中国走向新的未来的历史使命。
“沉睡的狮子”已经苏醒!从睁开眼看世界,到一举一动都在世界的聚光灯下,不过走过了短短百年。百年前的中国,何谈外交礼遇,更多是无奈和屈辱。
而今天,许许多多的到访国,为中国准备了最高规格乃至超规格礼遇。中国国旗挂满了大街小巷,会场匠心独运布置成了中国红。不少国家元首全程陪同习近平访问,一些地方歌舞欢腾、万人空巷。
厚重的礼遇宛如跃动的诗行,诉说着同中国携手发展的愿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钦佩,对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的期待。太多难忘的细节、难忘的故事、难忘的话语!中亚几国,不约而同地从与中国的联系中分析自己的区域地位。一位外国元首见到习近平时自豪透露:“周边国家纷纷来打听,是靠什么魅力请来了中国?”
更为强烈的感触,在欧洲。3年来两次“欧洲月”,给了古老而新兴的东方大国最尊贵的礼遇。2014年3月,习近平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护航战机、绶带勋章、白领结宴会、146匹骕骦……2015年10月,习近平飞赴伦敦专程访英,英国王室用皇家马车将习近平主席夫妇请入白金汉宫。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也相继来到中国。“不放过万分之一的细节,做到了极致”,《费加罗报》对法国的评语,有人称之为欧洲之行的一个缩影。
它们仿佛一面镜子,映照了中国在世界力量坐标轴上的方位。让无数人,尤其是身在海外的华夏儿女,和走过苦难日子的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振奋自豪。
外交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
访问新西兰途中,习近平从历史深处讲起:“了解中国的历史,才能体会中国人民对中国梦的渴求。在浩瀚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曾长期领先世界,但在近代却饱受列强欺辱。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了解中国的现实,才能感知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当前的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决定了13亿多中国人民只能以和平合作筑梦,靠锐意改革圆梦。”
唤醒的使命感迸发强大力量,也激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共鸣。巴西总统罗塞夫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非常了不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说,希望我的子孙听着中国梦长大,这有助于他们的生活更美好。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曾在倾听习近平演讲后,深情为中国梦赋诗一首:“打开你的眼睛,看看这一片土地,看看天空,看看从东方升起的太阳……”
3年前的中国以梦想破题,3年来中国同世界的密切互动常以梦想点题。美国梦、欧洲梦、非洲梦、亚太梦、拉美梦……梦想,最没有隔阂的语言,传递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无形纽带。习近平说:“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寻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中国人民希望通过实现中国梦,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同圆世界梦。”
共同的梦想,穿越时空,筑造未来。
和平发展之路
特殊的时间节点,总能激起思绪的无尽涟漪。2015年9月,汇集诸多历史重大事件,也是在回答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关于和平的两大问题。
怎样对待历史?
9月3日,中国的“胜利日”时间,一个历史的轴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70年了,岁月再流逝,也无法洗涤一个民族的沧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一气吞山河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在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为人类和平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历史不容忘却,那是再久的岁月也无法抹平的痕迹;和平不能被践踏,那是再远的前行也要始终捍卫的真谛。天安门城楼,习近平走上讲台,身后朱红色的大门合拢,面前开启的是一段新的历史。千余字讲话,他18次讲到“和平”。世界专注倾听,饱经沧桑的中国对和平发展的珍惜和担当。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薪火代代相传。中国通过立法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在国际舞台上,曾经被低估的中国作用、被淡忘的中国贡献,逐渐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正义的事业,总能激起最广泛共鸣。许多国家领导人听闻中国胜利日阅兵的决定,纷纷予以支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在联合声明中,高度评价中国人民的英勇精神和卓越功绩。世界掀起为中国抗战正名之风。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著书《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打开了一扇让人们重新认识历史的窗口。
怎样走出历史?
历史曾经一再重复崛起的怪圈,古希腊学者断言的“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21世纪初,中美关系成为新的焦点,走到了又一个攸关未来的十字路口。
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习近平说:“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跨越太平洋,路在脚下。
2013年,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两国元首共同作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抉择,共同探索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国关系新模式。
2014年,中南海瀛台夜话。在新型大国关系“成绩单”前,习近平放眼长远:“我们不能让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满足于早期收获,还要继续向前走。”
2015年,华盛顿白宫秋叙。习近平以蕴含中国智慧的哲学思维看待分歧:“要看大局,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他提出按轻重缓急妥善处理分歧、对话协商解决。
习近平说,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可以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奥巴马同样强调说,美中两国齐心协力,将使世界更加安全、繁荣。
春去秋来,深耕细作。一条波澜壮阔的合作发展之路,为人类社会探索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的相处之道提供了新的范例。
俄罗斯,中国最大的邻国。两个体量庞大的邻居,如何和睦相处?
2013年早春3月,万物复苏。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踏上这片广袤大地。走过风雨,穿过丛林,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现在,是时候引领它走向更好未来了。
抵达莫斯科首日,普京总统全程陪同,历时8个小时。次日,习近平走进俄罗斯国防部及联邦武装力量作战指挥中心。俄罗斯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郑重报告,尊敬的主席先生,您是我们为之打开这扇大门的首位外国领导人。
2014年隆冬2月,春节的炮竹声里,习近平动身飞赴索契出席冬奥会开幕式,新一年外交开局再次选择了俄罗斯。“邻居家办喜事,我当然要来道贺,同俄罗斯人民分享喜悦。”一语道出中俄关系的高水平、特殊性。
2015年初夏,习近平再次来到莫斯科。红场大阅兵,普京在庆典上两次讲话,一再称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队踏着《喀秋莎》的优美旋律,迈着坚毅步伐,昂首走过检阅台。
在芬兰湾畔圣彼得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乌拉尔山脉南麓乌法,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3年来,俄罗斯留下了习近平在海外最多的足迹。两个携手走向复兴的大国,迎来了两国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也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家门口的太平,是地区国家的最大公约数。
为了和平,中国展现了比海洋、天空更为宽广的胸怀。“一个家庭总有磕磕碰碰,锅和勺子也有碰撞的时候。求其同而存其异,存异要有大格局。”习近平进一步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提出不仅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世界各国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了和平,中国的眼睛里也绝容不下沙子。习近平说:“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已经通过友好协商同12个邻国彻底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中国有诚意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与相关国家的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
他的语速不快、语调不高,但沉稳有力。这是一位德国记者听了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后写下的。主持人追加两个提问,习近平的回答意味深长:“我们不惹事、不怕事,有关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的事情,当然要坚决捍卫!”“我们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我们再也不能重复”,他放慢了语速,一字一顿:“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
梳理在国际场合的诸多讲话,习近平对“和平”讲得最多、讲得最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这艘大船一定要经得起风浪,特别是惊涛骇浪。”
习近平思想的开拓和深度令人惊叹。对于同一个话题的阐述,尽管核心理念一脉相承,但时常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说起和平,他每每从历史讲起,“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国虽大,好战必亡”,“协和万邦”……讲述中华民族中的DNA里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一个国家的走向有其历史的规律性和预见性。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战略抉择。习近平说:“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铭记历史的时刻,也会被历史所铭记;珍惜和平的心声,也会被世界所珍惜。许多外国政要表达了共同的观感:“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是为了示强,而是为了扶弱;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中国为和平而来。
合作共赢之路
自民族国家产生以来,人类始终在求索国家间的相处之道。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被称为开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先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等也曾激荡风云。
人类历史走进了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不可阻挡。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习近平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树立建设伙伴关系新思路。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核心理念。
“一带一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新的时代注脚。
2013年秋,习近平西赴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穿越时空,走进今天的发展蓝图。
千年前的丝路辉煌,张骞策马、郑和远航,一段让人感怀的岁月沧桑。草原黄了又绿,海上潮落潮涨,年轮在这片大地、大海上留下了什么?中国,从强盛到衰落,又从抗争到复兴。中国同沿线国家携手圆梦的意愿,如此真挚热切。
“一带一路”应者云集。沿线6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传播速度之快、参与范围之广,令世界惊叹。
春华秋实。从战略擘画到广泛共鸣,从宏伟蓝图到具体成果,立足周边,依托周边,造福周边,却又不限于周边。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世界带来无限可能。
“一带一路”雏形渐显。北线,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跨越高原峡谷,穿越沙漠盆地,深入中亚腹地,通连欧洲;南线,从中国东南沿海,沿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直抵非洲。
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潜力的合作带,凝聚了沿线国家渴望发展的最大共识、回应了沿线国家经济升级的最迫切愿望、提供了世界经济走出阴霾的最有效方案、展现了中国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最大诚意。如此瑰丽的画卷,如此宏大的手笔,只在短短两年间。世界追问:“提出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伟大方案”,为什么是中国?
因为中国机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带一路”把世界的机遇变为中国的机遇,也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有组数据颇具分量: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将有超过5亿人次出境访问旅游。习近平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因为中国理念。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是共同发展。投射到“一带一路”中,习近平格外强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调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向北,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同蒙古国“中俄蒙经济走廊”汇合;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
因为中国路径。看准了沿线国家发展的掣肘,中国选择“互联互通”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亚洲腾飞翅膀的血脉经络。2014年秋,见证无数历史大事件的钓鱼台国宾馆,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召开“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习近平倡议,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一解周边国家燃眉之急。
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亚洲互联互通中扮演重要角色。2013年10月习近平发出筹建倡议,时隔一年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签约。2015年春天,意向创始成员国申请截止日期一天天走近,新加入者的消息不断刷屏。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4月15日,数字最终定格在57。
因为中国行动。习近平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国说过的话一定算数。”这份行动力源于中国的制度优势,更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发展。“一带一路”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同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交相辉映,也带动了中国更强劲发展。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渐次展开。
“一带一路”走下蓝图,走进港口、码头、开发区。能源丝路、科技丝路、空中丝路、通讯丝路……一批旗舰项目拔地而起,上天入海,包罗万象。
习近平的出访路线,在“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中铺展。德国杜伊斯堡港,站在渝新欧铁路大动脉的终点,看古老商道再迎柳绿花红的春天;白俄罗斯巨石产业园,土地的芬芳扑面而来,白桦林和大型机械并肩伫立;南非中非装备制造业展览现场人头攒动,企业家们个个拿出了“看家”本领和装备……
世界围绕“一带一路”的评论声,就像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个共识正在形成,它“体现了中国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全球战略的创新”,是一个开放的中国同全球化时代的相向而行。
大国崛起的历程,必然是走向开放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春风里,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开开了就关不上了。”习近平这席话,蕴含着对中国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对全球化趋势的深刻洞悉。
看看这些方兴未艾的合作吧!跨越高山深壑,跨越海洋沙漠,陆海之间再联通!
中欧合作,是看待中国视角历史性转折的百舸争流。
中欧是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习近平两次到访欧洲,提出构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走近彼此,欧洲看待中国的视角正发生历史性转折,合作意愿更为强烈,他们纷纷敞开怀抱迎接“一带一路”。
荷兰强调中荷经贸起步早、潜力大,法国强调中法经贸追不上两国的密切关系,德国希望将德国质量同中国速度进一步对接,英国表示愿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合作伙伴、最有力的支持者。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习近平幽默地说,欧盟对外一个声音说话,但也像一个班级念书的孩子,看到好东西也希望去争抢。
中非合作,是友好优势到发展优势的有力接续。
中国-非洲,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习近平上任后首访选择了这里。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他以《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为主题演讲,深刻阐述真实亲诚的对非方针,30分钟30次掌声。
不久前落幕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中非关系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国“十大合作计划”传遍非洲大地,也将“一带一路”同非洲经济圈更紧密联通。非盟轮值主席国、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聆听习近平宣布后,激动不已:“过去殖民者给非洲带来灾难,现在中国给非洲带来了新生。如果当年的殖民者有耳朵,请他们也听听习主席的讲话!”
中国同大洋洲的合作,是亚太合作方兴未艾的缩影。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将中国称为自己的邻居。大洋洲成为“一带一路”的自然延伸。中新自贸区欣欣向荣,中澳自贸区“十年磨一剑”,从矿业繁荣迈向自贸繁荣,也完成了亚太自贸区的一块重要“拼图”。习近平访问斐济,同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集体会晤,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太平洋沿岸,由北向南,一条合作带大手笔挥就。
中拉合作,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生动诠释。
地球上距离中国最远的大陆,同样热情拥抱“一带一路”。2013年6月,习近平到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同加勒比8国领导人会面。2014年7月,习近平来到巴西,举行中拉领导人会晤,开启新的“中拉时间”。对于中国,它是外交布局的“全覆盖”;对于拉美,它是外交舞台的“再登台”。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撰文说,这一历史事件将被载入史册。
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也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一带一路”越走越宽,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习近平提出了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的大战略,强调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中国同70多个国家和诸多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从“一带一路”到基本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一个理念贯穿始终:正确义利观。
“君子义以为上”;“义,利也”。义利取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2013年3月,习近平访问非洲时,讲到天下大同,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同发展中国家合作,中国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政治上,平等相待,公道正义。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不管是资源富集国还是资源贫瘠国,中国都平等相待。“中国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内政,不提强人所难的要求,中国的钱拿着不烫手……”国际社会的这些共识,是中国以正确义利观铸就的宝贵口碑。
经济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他引用胡雪岩胡庆余堂“戒欺”二字,强调不搞一锤子买卖,丁是丁、卯是卯,一件是一件。
中国制造的列车穿行不息,承载着出行梦;中国建造的住房鳞次栉比,温暖着住房梦;中文课堂里书声琅琅,编织着年青一代的职业梦;中国援助的农业技术专家,耕耘着广袤田野上的丰收梦……
《中国好,世界就好》,西方学者出版的畅销书道出了世界在同中国合作中收获的重要启示。
习近平则强调了一个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当今世界,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
中国的命运,世界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使命担当之路
伴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浪潮在20世纪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中国的角色从适应全球化、到融入全球化、再到推动全球化,走过了一段漫长历程。今天,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国,它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发展演变。其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与日俱增。
考量中国今天的世界角色,习近平说,中国应该对人类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更大的担当。中国梦不仅为着中国人民,而且为着全人类的进步。
这样一份责任,这样一种情怀,是时代所呼唤,也是历史文化所赋予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文化蕴含的“天下观”在当今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在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航线上,中国是3年来耀眼的灯塔。世界赞叹,中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表态发声、亮明立场、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展现了巨大行动力。
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一次攸关未来的重大国际盛事,也是中国担当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集中亮相。中国强调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秩序,强调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改革完善,深刻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倡议。
习近平第一次走上联合国的讲坛。在这个对掌声“惜墨如金”的国际场合,20分钟的讲话,15次被掌声打断,数十位外国领导人排队等候同他握手祝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赞叹习主席讲话在全球影响之大之深。
70年前,二战胜利的硝烟中,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签字的国家,以建设者的身份迎来新的国际秩序。70年后的今天,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推进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是其中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经济领域,中国不仅以强劲增长向世界贡献动力,也拿出务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向世界提供智慧理念。习近平说,中国经济影响力有全球效应,我们应该有全球责任。
岁寒知松柏。在国际金融危机风暴中,在世界经济走出泥潭的当口,中国经济是拉动世界经济的动力之源。中国贡献全球经济增量的1/3,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迫切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安塔利亚峰会上提出“怎么看?”“怎么办?”两大问题,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远未解决,现有经济治理机制和架构的缺陷逐步显现。”
世界也在看中国怎么看、怎么办。中国的角色、地位、作用决定了中国必须经得起这样的审视。
中国赢得了广泛赞誉。美国总统奥巴马、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西班牙首相拉霍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等多位外国政要纷纷表示,中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犹记2013年10月巴厘岛。每年秋冬之际的APEC会议,世界常将其作为观察中国经济的“风向标”。那一次会议,正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一席关于改革的深刻阐述激荡世界,字里行间折射历史担当的勇毅智慧。随后,15个领域330多项改革举措出炉,中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直面难啃的硬骨头。中国经济从高速驶入中高速增长。当前庞大体量上7%左右的增速,仍然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增量。为了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的两位数增长“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推动经济治理改革,中国方案行稳致远。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书写时代华章,确立了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最醒目的,是在务实可行的中国方案下,亚太自贸区建设终在雁栖湖畔启航。中国行动紧随其后。中澳、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生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完成。
这是丰收的3年!中国倡导创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提升了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股东,被称为中欧蜜月的延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改革迈过重要一关,中国有望成为第三大成员国……这也是播种的3年!在全球治理体系下播撒新的希望之种。
新的一年,人们把更多期待目光投向杭州西子湖畔。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接过主席国重任。站在安塔利亚峰会讲台上,习近平畅谈杭州峰会思路设想。掌声四起。世界相约杭州、瞩望杭州。
从一路追赶全球化浪潮,到提出合作倡议应者云集;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再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规则制定。中国的话语权、影响力扎根于中国实力,有赖于领导人的战略胆识、智慧担当。
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热点问题,中国同样没有缺席。
在东非难民营渴望的眼神面前、在海滩遇难的叙利亚儿童照片面前、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亲历者悲伤的讲述面前、在海平面上升将被淹没的岛屿家园面前……中国与世界同舟共济,命运与共。
气候变化,人类历史发展长河里的一个新问题。中国拿出了方案、更做出了成绩。中国同美国、法国、欧盟、印度、巴西相继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建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世界树立榜样”。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适逢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节点。中国为推动谈判进程凝聚共识、为达成巴黎协定提出方案。会上,习近平介绍了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国内发展规划,“不是让我们做,而是我们主动要做”,中国行动见证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消除贫困,人类历史发展长河里的一个老问题。过去的30多年,中国7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成为世界一致赞誉的最成功的当代故事。道虽迩,不行不至。习近平眼中,接下来“补短板”的任务仍然艰巨:“目前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我们决心在未来5年全面消除贫困。”
联合国系列峰会通过了载入史册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习近平将中国减贫同中国帮助世界减贫,一道摆上重要日程。
对于中国参与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习近平给出了“说公道话,办公道事”的准绳。乌克兰问题、阿富汗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推动政治解决进程的关键时刻,因信任这份“公道”,人们把目光投向中国。传递和平的穿梭外交,书写中国特色的可行方案。
有主张、有行动,有正义担当。世界眼中的“不确定性”逐渐因中国脚踏实地的作为,将一个又一个问号拉直。
也有温暖。一个国家的温度,是润物无声更强大的力量。
非洲大地传唱着中国故事。埃博拉疫情来袭的生死关头,中国率先行动,引领国际社会援非抗疫。“讲信义、重感情”,非洲给中国打出了高分。
全球媒体一次次聚焦中国故事。尼泊尔地震山河呜咽,中国接回了5600多位公民。马航MH370航班牵动人心,中国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尽力搜寻。也门战火纷飞,千钧一发之际,习近平下令,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也门撤侨。不到10天,撤出中国公民613人;协助15个国家279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世界感叹,从中国护照含金量,可以看出一个大国实力和运用实力的着力点。
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会过时,而是历久弥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根基不会动摇,而是历久弥坚。中国呼应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增加话语权的共同诉求,在变革中担当引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习近平说,我们这个承诺将是永久的。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中国的崛起以一种特殊方式改变了世界。
不同人眼中,“改变”二字有不同的含义和风景。但谁都无法否认,中国的主动作为正让命运与共的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中国追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在白雪皑皑的莫斯科,在海天一色的博鳌,在万众瞩目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不断阐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他提出总路径、总布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高屋建瓴的擘画,世界为之点赞。
古老的智慧,全新的启迪,在创造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奋斗中,中国愿意添加自己的一份力量。
交流互鉴之路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没有哪个国家拥有如此悠久连绵的文明,现代的当下与其古老的历史如此一脉相承。
访问欧洲时,一位汉学家说起“寻找文化认同”。习近平深以为然:“我本人也在做这样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向何处去?芝麻开门,答案就在这里。”
中国外交思想深刻融汇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在一时一刻,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深刻影响着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处理。
外国政要和各界精英同习近平交谈时,时常“入乡随俗”引用几句文言古语,从中华文化中寻找沟通之道。不仅如此,他们也会向习近平询问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因为“想知道中国成功的秘诀,更多地向中国学习借鉴”。他们眼中,“中国发展是一个奇迹”。
一些人问到了同样的问题:“中国最难的事情是什么?”习近平答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多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很小,多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很大。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这时候必须冷静、沉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被誉为“中国发展方向和道路指南”,迅速译成10多种文字向全球发行,一些外国元首亲自出席首发式。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对书中的创新战略感到惊奇”,他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见到习近平,展示了自己的读书笔记。
风云流转,世事沧桑。这真是令人感慨的历史性变化!这些场景,距离中国道路被质疑的过去并不太远,距离中国探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历史也不算久远。
坚定自信,但不故步自封。
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习近平说,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
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鉴、互通,这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题中之义。今日中国,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兼收天下优秀文明成果而蓄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治理智慧,也汲取近现代的国际治理经验,包含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深刻思考。对于世界上的“他山之石”和“他山之玉”,习近平虚怀若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的一段丰沛经历,始自上山下乡的日子。年轻的习近平求知若渴,山坡上放羊也要拿一本书,为借《浮士德》走了30华里。几十年过去了,他依然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集其大成。他走进墨西哥玛雅文明古迹、撒马尔罕古丝路文化遗产,探赜索隐。习近平对世界上灿若星辰的名篇巨著涉猎之广、熟知之深,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到访国人民赞叹不已。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习近平对文明、对文明的交流有着深邃思考。
“文明冲突论”曾经喧嚣一时。他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感,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文明的冲突源于隔阂、偏见、仇视,消弭于交流、理解、信任。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坐而论道,更起而行之。每一次出访,他总是尽可能地接触各个阶层,孜孜不倦地推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访农家、进工厂、上码头,习近平走进各国人民中间。在哥斯达黎加,他走进农户的咖啡种植园,从咖啡和茶两种文化的融合,谈起中拉两个大陆的文明交往;在俄罗斯,他为援华抗日的苏联老战士戴上奖章:“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曾经风雨同舟、相互支持的老朋友”;在澳大利亚,一群孩子们写信盛情邀请他去看一看塔斯马尼亚“小恶魔”,没想到梦想成真……互办文化年、旅游年、电影节,推动签证便利化、提供奖学金名额,诸多努力都围绕一个“民”字。
根在人民,源在交流。30年前,习近平赴美国考察农业,同艾奥瓦州小镇居民建立的情谊,像一粒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他在地方工作时,不遗余力地推动当地同不同国家建立友好省州,深知根深则本固。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民为本。“民为邦本”,“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影响着国与国关系的走向。
“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习近平时常提到这句话。这是一份邀请,也是一份期待。期待世界不要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要盲人摸象,而是真实、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
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习近平向世界讲述认识中国的路径和方法——
“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世界正在重新认识中国。在这片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大地上,重新发现它的深厚底蕴和蓬勃朝气。世界也从近距离接触中,体会着这位泱泱大国的领导人,是怎样融会贯通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奋斗。
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感动于习近平的重信守诺,也感慨他的领袖风范。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说,伟大民族才能产生伟大领袖,习近平主席是一位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大国领袖,他的身上体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说,习近平主席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改革家……一些外国政要对他说:“希望同你做肝胆相照的挚友”;“好朋友就要牵手而行”。
世界也从中国的脉动中,深刻感知这位领航者对13亿多人民的热爱。
在陕西梁家河,7年耕作,习近平把根深深扎进黄土地。多年之后,站在大洋彼岸讲台上,讲起中国的这个小村庄,他的话语间满是感情:“我了解老百姓最需要什么。”“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今天,中国外交的每一步前行,都用人民美好生活的尺子去丈量。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作为,同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密切结合。
同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讲述中国梦时,习近平动情地说:“虽然我们面临困难挑战、荆棘丛生,但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我和我们的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
邓小平同志曾经嘱咐全党,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2016年钟声已经敲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握历史接力棒。中国外交的宽阔大道,在脚下延展,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伸向远方。
从梦想到梦圆的壮美征程上,这块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心在一起、甘苦在一起、奋斗在一起……(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