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2年 新疆再从欧洲引进6匹普氏野马改良种群(组图)
2005年从德国引进的3877号普氏野马——罗森,14岁了,已马到中年。
天山网讯(记者马少宾摄影报道)目前,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从欧洲引进用于改良种群的6匹普氏野马正在欧洲集结,等到隔离检疫期满,将回到它们的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新疆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
4月10日,记者从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了解到,这是时隔12年后,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再次引进普氏野马,用以改良现有普氏野马种群。
这也是自1985年新疆普氏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成立后,第五次引进普氏野马,此前四次先后从英国、美国、德国引进24匹普氏野马,经32年繁育,繁育了近600匹。
目前该中心保存有普氏野马种群达361匹,其中圈养89匹,野放173匹,半散放99匹,现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野马繁殖基地。
负责此次野马引进工作的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赫凡介绍,此次引进的6匹普氏野马都是种公马,分别从比利时、捷克、丹麦、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挑选,目前已备选了10匹,正在运往德国法兰克福,进行集中隔离检疫。其中,比利时提供了2匹备选马,据新华社报道,位于比利时南部阿登高原的汉溶洞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4日专门举行了隆重仪式。
“这些种公马要严格进行不育基因检测,具有育种能力的公马,才能作为种公马引进。”张赫凡说,目前正在办理相关的手续。
张赫凡介绍,该中心此前先后引进的24匹普氏野马,前三次引进的18匹普氏野马,其中8匹公马,10匹母马,都已不在了。2005年9月第四次从德国克隆动物园引进的6匹种公马,目前3匹在野放,中心只剩下一匹3877号,名叫罗森的野马,也已14岁了,马到中年。
“这次是为了防止野马近亲繁殖,提高后代质量,为新疆今后优化圈养和野放野马拓宽种源渠道。”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马新平表示,通过引进基因,对于改善普氏野马的基因状况,维护其遗传多样性,改善小种群近亲繁殖造成的种群退化状况,促进种群优化,提高野马繁殖率、成活率及抗病力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1878年,沙俄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闯进中国新疆,以残酷的追捕获得了一匹野马,动物学家命名为普热瓦尔斯基马,简称普氏野马。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它原产于中蒙两国的荒漠草原地带,蒙古野马,亚洲野马,新疆野马,都是它的名字。
为保护这一世界濒危物种,各国开展了国际协调育种计划。自1985年以来,中国从英德等国引进普氏野马,野马故乡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普氏野马重回故乡后,先后经历了适应关、繁殖关(1988年)和子一代(1992年)、子二代(1995年)、子三代(2004年)繁殖关,目前已经成功繁殖5代野马,平均成活率在85%以上,居世界首位。2001年8月28日,首次向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放归27匹野马,2003年野外繁殖取得成功,共向4个野放点放归野外15批次 95匹野马。先后在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等进行了5批次72匹野马的半散放。2016年野放野马产双胎。
张赫凡介绍,通过对野马放野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按照预期的软放归实施方案,长期圈养的普氏野马已在野外顺利渡过了食物、水源、天敌防御等生存关,在野生性状恢复、繁殖、营养、家族构成、种群结构、环境质量、生存状态、越冬和防御敌害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表现出良好的生态、行为和营养学方面的适应性,野放试验取得了探索性的成功。
国际野马组织主席瑞哈德一行2015年10月考察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野马野放区和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赞扬30年来中国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