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青年指明方向:勤学、创新、志存高远
央视网消息: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出席青年活动,与青年谈心、给青年回信,在多个场合用多种形式表达他对青年人的重视与关心,为青年人指明了奋斗方向。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98年前,无数怀揣“救国家于危亡、拯人民于水火”坚定信念的青年人走到一起,以血肉之躯唤起民族觉醒,捍卫着祖国与民族的利益。
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滚滚向前。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党的领导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用满腔热血传承着家国天下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代代青年人用强有力的拼搏,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矗立起了坚实的脊梁。
勤学方成栋梁,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是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希望。习近平把“勤学”放在了首要位置:“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1969年,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延安梁家河村,开始了7年多的知青生活。每天晚上和午休间隙,习近平最喜欢在窑洞里看书。书是他下乡时带来的,满满一箱,借着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一读就是许久。正是这些时光,帮助他树立起了为国为民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
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尤其要勤奋学习。在知识更新日趋加速的今天,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不学习就要落伍,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青年人“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不仅要从书本上学,更要在实践中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年人要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只有努力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掌握学问,增强素质,提升能力,才能成为勤于学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栋梁之材,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创新才有机遇,敢为先锋才能不负时代
如果说青年是民族的希望,那创新就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机遇不会眷顾因循守旧、坐享其成者,而是留给勇于创新的人。时代呼唤创新,青年渴望创新。作为全社会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人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当前,我国正走在实现繁荣富强的伟大征程上。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艰巨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驱动。大时代成就青年人的大作为。只要有梦想、有奋斗、有机会,一切美好都能被创造出来。
“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理想指引方向,坚定信念才能担负重任
“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这十六个字是习近平对青年人提出的新期许。这一次,他把“志存高远”放在了首位。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青年人只有有理想、有信念,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青年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正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所叮嘱的那样,“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曾用这样的话来勉励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当代青年处在筑梦圆梦的时代,更要坚持理想信念,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奋斗终生。(文/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