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中国经验塑世界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之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黎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10日在北京表示,之所以那么多国家愿意参加“一带一路”,首先是中国有多重身份,如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金砖国家,第二大经济体,其次是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从金融危机到现在超过三分之一,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中国的动能很足。
王义桅在研讨会上发言。 摄影:杜军帅
在当天由国际在线主办的“‘一带一路’建设:成就、机遇与前景”中外专家主题研讨会上,王义桅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分享中国的三大经验——改革开放、工业化和脱贫致富。他指出,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更多是搞重新调整分配,而中国的全球化方案是抓生产,“首先蛋糕做大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全球化往前推进。‘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是包容性的。”
他说,“一带一路”将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从“中国向世界(主要是发达世界)开放”到“世界(尤其是沿线国家)向我开放”转变,推动了世界的开放,尤其是南方国家之间的相互开放。“一带一路”正在倒逼沿线国家的改革和国际体系变革。比如,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每三个月都到蒙内铁路和蒙巴萨港建设工地去视察,学习中国领导经验。国际层面,正如亚投行效应所显示的,亚行、世行都因为亚投行“高效、绿色、廉洁”的高标准而不得不做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也因为人民币国际化而悄然变革。“一带一路”正在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推动全球体系改革。
“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成为中国脱贫致富经验的鲜明总结,日益流行于世。“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注重义务教育和培训,阻止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国因此创造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将7亿人脱贫致富的奇迹,为世界脱贫贡献率超过七成。精准扶贫、开发性扶贫,扶贫与脱贫的结合,这些经验对世界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王义桅说,中国的上述经验,集中体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于绿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丝绸之路建设中,很大程度上将避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弯路,塑世界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