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采取措施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提供了高层交流、经贸合作等方面的新途径,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交流渠道。中国相关部门负责人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将继续采取措施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文交流,促进各国民心相通,共谋发展。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基础。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通过信息沟通、文化交流、宣传互动等方式,积极推进各国民心民意的沟通,理解互信不断深化。中宣部副部长 庹震表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到共商共建共享,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智库交流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庹震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继成立的‘一带一路’研究平台,目前已经达到300家。参与‘一带一路’研究的外国知名智库已有50多家,中亚、东南亚和欧美国家智库纷纷组织研究小组、开展‘一带一路’专题研究。一批智库研究成果陆续面世。中国智库出版了400多本‘一带一路’图书,国外知名智库发表了100多份专题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吸引了国内外智库广泛参与,架起了促进沟通、增进理解、凝聚共识的桥梁。”
根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编撰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6)》显示,国内外民众对“一带一路”合作的期待度总体较高,其中外国网民主要期望借助中国力量更新国内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开拓第三方市场;中国国内网民则希望“一带一路”合作能帮助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联通国内外区域发展的新平台,推动中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此外,报告还指出,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根基。通过人文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将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转型提供新的机遇。比如,教育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既具有粘合剂、催化剂和润滑剂的作用,有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介绍,中国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互通、人才互通等。
田学军说:“一是加快推进语言互通,仅2016年国家就公派了42个非通用语种的1036人出国学习培训,填补了9个国内空白语种;同时,接受了17万人来华学习汉语,在沿线国家共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第二,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奖学金新生名额;截至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就达20多万;国家支持中国学生到沿线国家留学,2012年以来,我国共有35万多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
从历史渊源上看,“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与中国都有密切的商贸和文化往来,且自身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鉴于此,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丁伟表示,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合作,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丁伟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研究、利用、创新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和空间。去年,在习近平主席与沙特国王的共同见证下,中沙特签署了两国《关于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我们还推动国内的文博机构和高校在老挝、缅甸等许多沿线国家开展考古、修复合作等项目。在今年4月份,中国和希腊共同发起了‘文明古国论坛’,有10个在世界上原创性的文明古国,包括意大利和印度觉得在新形式之下,文明古国如何来传承优秀传统,将来成为一个合作机制。”
影视作品在促进民心相通、深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制的斯瓦西里语版《媳妇的美好时代》和阿拉伯语版《父母爱情》在非洲和埃及热播,对提升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 童刚透露,未来在继续加强影视剧的译制播出之外,还将加强影视作品的国际合拍和深化中外影视人员的交流。
童刚说:“这几年我们已经先后和15个国家签订了电影的合拍协议,也与一些国家签订了电视的合拍协议。像今年春节上映的《功夫瑜珈》,还有与捷克合拍的《熊猫与小鼹鼠》,这些影视作品都受到了两国观众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界人士参与到我们影视和综艺节目的创作,对于推进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说哈萨克斯坦的歌手、马来西亚的歌手也参与了中国的综艺节目,逐渐为中国观众所了解,将来中国一些节目也会在沿线国家发挥更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