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港口的中国建设者积极践行“民心通则事业通”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王琦 廖继勇 杨天舒):位于斯里兰卡东南部的汉班托塔港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港湾)承建,自2007年动工以来,中国建设者不仅将昔日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整个斯里兰卡最发达的枢纽重镇,而且通过属地化管理等举措,融入了当地,赢得了民心。
作为斯里兰卡最大港口,汉班托塔港距离印度洋上的国际主航运线仅10海里,全球50%以上的集装箱货运、1/3散货海运及2/3石油运输要取道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汉港由中方提供贷款、中国港湾总承包,总造价13.16亿美元,建成后将拥有8个10万吨级码头。2007年,斯里兰卡在中国的帮助下开始建设汉班托塔港,十年间,汉班托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柏油路、先进的会议中心、运动中心、五星级酒店、马特拉机场和正在建设中的南部高速延长线……昔日的小渔村如今已经成为整个斯里兰卡最发达的枢纽重镇。
与此同时,中国港湾积极践行“民心通则事业通”的理念,通过多种举措努力融入当地。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属地化管理,汉港二期工程项目总工程师夏林说:“在海外施工,一定要属地化,利用当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设备资源,材料资源,可以节约我们的成本。”
夏林介绍,就人力资源来说,一个中国人过来,需要双倍工资加补贴,而当地人一个月1000元人民币,这边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目前汉港项目中斯员工约1:4,未来这一比例还会扩大,很多斯方员工还进入到中层管理层,重点负责协调当地法律法规,管理安全系统等。中国港湾汉港二期工程项目健康、安全、环境管理部经理卡拉辛格说:“为中国港湾工作有两个考虑,一是收入不错,二是中国人为发展斯里兰卡而来,我愿意奉献出我的生命和能量来发展我自己的国家。”
除解决当地就业外,该项目还提升了当地人的素质,培养了人才。夏林说:“有好多人在这儿学了手艺,比如操作250吨的吊机、大型设备等,学会了之后到迪拜等地去打工了,有手艺了嘛,而且在咱们这儿工作过。”
就利用当地设备资源方面,夏林介绍,汉港项目需要众多的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如果全部从中国进口,几年下来不仅会被岛国的气候严重腐蚀,而且来回的运费昂贵。中国港湾便鼓励当地承办商,由他们去买车,组建队伍,将一部分土石方分包给他们施工。通过这种方式,在节约成本,解决就业的同时,本地施工队还通过购置大型设备,拉动当地经济。
斯里兰卡荷马斯物流公司距离港口约5公里,院内停着挖掘机等十几台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多台进口轿车。公司负责人迪兰说,这是从汉班托塔港卸下的等待送货的设备和车辆。随着汉班托塔港不断建设发展,公司也会扩大规模。
迪兰说:“以前这个地方只有农业和渔业,非常落后,中国人来了之后,给我们这里带来了非常显著的提升,我对我们的未来很有信心。”
中国港湾还为当地建设了一批民生项目。2004年印度洋海啸令斯里兰卡损失严重。灾难发生后,中国港湾为斯里兰卡援建了3个渔港,总投资约1亿元人民币,对渔民恢复生产生活意义重大。此后,中国港湾还通过投标中标,又为斯里兰卡建设了两个渔港,其中包括汉班托塔渔港。再比如,为主办2011年板球世界杯赛,斯里兰卡政府希望在距离汉港27公里的位置,建设一个能容纳4万人的板球场,但存在一定资金缺口。经过洽谈,中国港湾同意将板球场项目置于汉班托塔一期项目之下,作为追加项目,并垫付了一定资金。该球场于2009年建成,并顺利承办了世界杯赛。
此外,中国港湾还为汉班托塔当地学校赠送了校车及书籍,资助优秀学生去中国进修,斯里兰卡遭受洪涝灾害的时候,公司也组织了捐献。
中国港湾科伦坡港口城项目计划发展部主任林健修表示,属地化管理,融入当地,融合发展,不仅可以造福当地,也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扎根海外的必然选择。
林健修说:“尽管你在国外的经验很多,但你要落地,还是要靠当地的资源,了解也好,知识也好,窍门也好,我们整天说好多老外到国内水土不服,我们也不想去到国外也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