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扎根高原教书育人——记青海果洛州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老师万春香
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学生香刺作品
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学生美术作品
万春香老师接受记者采访,说到动人处落泪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熊珊):“志,立志的志;厚,深厚的厚……”蓝天下,高原上,雪山中有一幢白色的建筑格外显眼,它是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创建于1959年,现有学生940名,在编老师42名,是一所全日制走读小学。当地人说第一民族小学是果洛州最美丽的风景,那么正是老师们的付出与守望绘就了这道最美风景线。
“我们班主任老师就像我们的太阳,我最喜欢上她的汉语文课了。等长大以后我想当老师,像万春香老师一样的老师,如果我们回来,春香老师也在,我们就还可以和她在一起。”
“我们班主任特别好,特别幽默,性格开朗。我们做错事,她会跟我们讲心里话。下课时她又是我们的伙伴。”
学生们口中的这位万春香老师是学校的汉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曾在2014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团县委曾多次选拔她担任团干部,但她都拒绝了;去年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请她去担任副校长,她依然婉言谢绝了,“我就想当老师,在讲台上我觉得很幸福,(虽然)经常回到家特别晚,又累得不行。我儿子有时生气地跟我说,‘你的学生才是你的孩子’。我的手机里面总共1800多张照片,1600多张是拍的学校的孩子。”
生在果洛长在果洛的春香老师,父母亲也在果洛当老师,受家庭环境影响,她大学就读于西宁的师范类院校,专业是汉语文,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教书,一教就是17年。和学生的朝夕相处,以及对学生的悉心付出,使万春香和学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说,自己做的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说起现在带了六年的学生,她不由得感慨:“我经常跟他们说不需要你们考一百分,咱们先学会做人。现在他们快毕业了,我们在一起六年,从一年级带到现在,特别舍不得他们。想起他们要走我就受不了。”
说到未来的打算,春香老师说,自己只想在讲台上平平淡淡的,教更多的孩子,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孩子们创造一段有益的学习经历。
在果洛,像万春香这样的老师还有许许多多,他们不畏环境的苦寒,放弃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扎根高原教书育人,只为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明天。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发玉说:“青海无霜期短,每年冬季比较长,天寒地冻的,那些孩子你看着很艰苦的。有些地方没有煤,采暖好一点的是用木材,更多的是牛粪,牛粪就和纸一样,点着后哗啦啦的着起来了,过了以后不保温,马上就凉了。那些老师的状况,你看着都想落泪,能在那坚持,确实不易。”
据了解,青海基础教育的短板是民族教育,最难的是藏区的教育,尤其在一些艰苦、偏远地区,在学校如何留人、如何让教师安心从教、把学生教好等方面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青海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民族教育,增强师资力量,改善教师待遇。青海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干部程军介绍说:“教师工作处这些年也做了相应的工作。在源头上提升质量,从2016年开展省内藏汉双语师范生定向免费教育,当年招收32名学生在数学专业进行培养。今年计划招收240人进行定向培养。在实际上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除了发给他们工资,为了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省财政专门拿出一部分补贴教师。另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如果洛州,从教乡村教育满20年一次性奖励3万元,25年再奖励2万元,30年再奖励3万元。”
对于政府对乡村教师采取的这些措施,杨发玉副厅长说:“为什么这么大力度奖励乡村教师?像果洛、玉树这些地方县财政都很困难,但是就是为了稳定住一支骨干教师队伍,让老师有一种荣誉感、自豪感而采取的这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