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强节奏”再启?NO,这次是“超强节奏”!
中新社 刘震 摄
(一)
按照外交安排,这本该是一场“工作午宴”,但李克强总理这里只有“午餐工作”。
当地时间6月2日,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布鲁塞尔举行,从上午一直谈到中午。后面还有全球媒体翘首等待的共见记者会,所以李克强和图斯克、容克以及陪同人员的午餐只是两个菜一道甜品。
“请您先用餐,我们再接着谈。”图斯克说。
“没关系,咱们边吃边谈。”李克强说。
于是,三位领导人一边进餐一边继续商谈。
这只是李克强此次欧洲“旋风访问”的一个缩影。在柏林停留不到25小时,大大小小12场活动;在布鲁塞尔,24小时居然足足安排了中欧、中比间19场会谈和活动。
从会议室到论坛,再到工商峰会现场,包括大部分的午餐和晚餐时间,都被李克强用来与对方领导人沟通和谈判。
抵达柏林当晚,默克尔举行私人宴会款待李克强。可千万别以为这只是“轻松”的差事,两位总理把此前年度会晤中一些意犹未尽的话题接着带到了晚宴上,原定一小时,结果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也正是在这场私人晚宴上,李克强最终说服默克尔在次日上午共见记者时公开表态,德国支持欧盟履行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义务。
新华社 张铎 摄
(二)
小范围会谈,大范围会谈,直面记者提问,公开发表演讲;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主题,不同话语风格——李克强在频繁的“转场”中,大脑随时需要“转频”。
一位随行工作人员感慨:“每次‘转场’,总理的转频都可以说是‘无缝衔接’。他又总是不喜欢用讲稿,真是难以想象!”
一个典型场景是:李克强和默克尔甫一进入中德创新论坛会场,刚刚落座,主持人直接就说“下面有请李克强总理阁下发表演讲”。此前,两位总理刚刚在德国总理府进行完小范围会谈并共同会见记者,李克强谈笑间回答了德国媒体颇为尖锐的提问。随即他们赶回李克强下榻饭店,出席这场“共塑创新”中德论坛。演讲完后,李克强和默克尔又马不停蹄赶回总理府,与中德企业家座谈。在那里,他们还要对每位企业家的发言进行现场点评。
这位随行工作人员说,以往人们喜欢称总理的出访为“强节奏”。而此次访问可谓是"超强节奏"。从德国到比利时两整天时间,他带的行李箱压根儿没顾上打开,“遛一大圈,原封不动托运回了北京”。
新华社 谢环驰 摄
(三)
这位工作人员曾不解地向知情人了解,为何要把行程安排得如此紧张?得到的回复,这是总理本人亲自敲定的行程:因为国内其后的日程实在安排不开。每次出访,总理的日程总是这么拼,为了啥?其实不外乎8个字:为国争利、为民谋利。
宏观讲,中德双方同意共同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支持尽早缔结中欧投资协定和开启中欧自由贸易合作;为遵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德国支持欧盟通过修法寻求解决办法。中欧双方扩大了欧盟履行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义务相关共识,中方强调欧盟应当履行第15条义务,向国际社会和市场发出尊重国际规则的信号,欧方表示正在修订相关法律,将采取非歧视性的、符合世贸规则的做法;双方重申维护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
微观讲,中德双方同意按照对等互惠原则,通过友好磋商制定实习生交流计划,并就扩大航权安排、相互承认驾照开启商谈,争取尽快做出互惠安排。中欧双方同意进一步加强中欧便利人员往来和移民对话及其路线图实施,将致力于简化双方所有持非外交护照人员短期相互往来的签证手续;办好2018年“中国-欧盟旅游年”,致力于提升双方人民旅行和旅游体验。
这样坚定的表态和明确的信号,对于中德、中欧乃至不确定性还在增加的全球经济而言,无疑都是福音。对于中德、中欧双方民众而言,签证、驾照、旅游等,则满满都是红包。
当回到北京首都机场时,前面提到的那位工作人员笑着说:“虽然此行我的行李箱空转了一圈,但公文包里却多了两份材料:一份是《李克强总理正式访问德国并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成果清单》,一份是《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
(新京报特约记者 穆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