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意大利记者手记:水书—水族的古老文字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07-02 14:05:40|来源:国际在线|编辑:韩基韬

欣赏水书古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Piero Cellarosi、翻译吴婷)在贵州进行采访的第二天,我接触到了少数民族水族的传统文化。大约早上九点钟离开宾馆,我们乘车从惠水县出发前往三都县: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总人口约有40万,其中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7%,其余的32.7%由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构成,汉族人口占很少的一部分。

  这座县城的名字,从字面上看是“三个都城”的意思,来源于水族在贵州定居前三次往南迁徙的一段历史:该少数民族事实上发祥于中原(如今的河南省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是,水族除了拥自己的口头语言,还保留着本民族文字的书写形式,它的文字与殷商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甲骨文非常相似 – 这是在中国诞生的最古老的书写形式,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水族文字,中文称之为“水书”,在远古时期用于传递该民族的天文、历法、民俗和信仰等内容。由于这一文字的使用仅限于传统知识的少数领域,所以书写形式仅仅包含400~500个字(若算上每个字的变体,大约有1800个)。在过去,水书仅仅通过口口相传教授给下一代被选定的人,这些继承者必须都是男性。如今,只剩下很少的几百人还能理解这种书写,并能够解释代代相传至今的宝贵典籍的含义。

  为了避免这一古老文字的消失,最近几年,一些职业教育学校陆续开设了与保护水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 水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为推广水书的应用,还发布了水书国际编码提案,目的是能够让它像现代汉语一样在电脑上输出并在电子介质上传播。

  几年前,享誉世界的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 – 因给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2000)和张艺谋导演的《英雄》(2002)创作优美的电影配乐而被西方所熟知 – 出于对水族文化的喜爱,创作了一部完全以水族传统为灵感的音乐剧《水乐》(水族音乐)。通过这部音乐剧,谭盾向观众呈现了水族的传统音乐、独特的书写以及他长期田野采风获得的水族人民居住的村庄里的自然之声。

  中国文化里一直吸引我的一个方面就是它复杂的书写体系,尽管很古老,但每个单独的字符所传达的信息都令人惊奇的高效:如果把它和信息学做一个对比,一个中国汉字有点像一份压缩文件,用很少的千字节来包含兆字节的信息量。这种高效率是在几个世纪以来文字书写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实现的。水族文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与现代汉字不同的是,仍然保留了几乎没有变化的表意特点。对于像我一样的汉学家来说,这相当于有机会观看到在时间上已经久远的一个时期的幻灯片。当然,我只能猜测出很少几个字符的含义,但这也足够建立象征性的联系,以冲掉文化和时间上的距离,让我得以直接见证这一非凡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

拍摄水族分布示意图

镜头前讲述对水族文化的印象

水书先生现场挥毫

墙壁上的水书

用水族文字记载的历法

水书古籍

表意文字水书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