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诠释“我爱你,中国” 探究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毅然、必然与仍然
黄大年照片(吉林大学提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郑治、王曦):作为国际航空地球物理领域的顶级科学家,面对祖国的需要,黄大年在事业巅峰时期放弃了国外丰厚的物质条件,返回中国。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祖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同事、学生、秘书和司机说起他来,流着泪的眼里全是敬佩;中国最高领导人和无数读者、听众、网友都用“感人肺腑”来形容他的事迹。
记者日前在黄大年回国后工作的吉林大学采访,探究这位战略科学家感人事迹背后的毅然、必然与仍然。
黄大年从中国东北的著名学府——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远赴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又成为英国剑桥大学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发部主任。为什么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与很多人一样,黄大年的学生周文月曾对此不解:“当时我就问他,我说‘老师,您毅然回国的原因是什么?’他说:‘能够越洋求学,获取他山之石仅是偶然,回归故里报效祖国才是必然,而绝非你所说的毅然。’”
位于吉林大学地质宫五楼黄大年办公室内的办公桌
吉林大学原副校长韩晓峰与黄大年有着三十多年的交情,在他看来,黄大年的选择并不难理解:“他说,‘我出去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是要回来的’。他跟学生讲‘你一定要出去,一定要回来’其实是有思想上的渊源的。这就是家国情怀,对东北、对吉林大学,这种感情,是最重要的。”
2009年,黄大年刚一回国,就迅速投入到高强度的工作中。吉林大学“地质宫”五楼,黄大年办公室里的一块记事板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一整年的工作安排:长春、北京、南宁、成都、伦敦……无数地名见证了黄大年匆忙的足迹。而这间办公室的灯,通常都会亮到凌晨两三点钟。
秘书王郁涵说,如果哪一天灯没亮,那黄老师一定是出差了。 “他大概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他基本上想都不想就会跟我说‘订最后一班(航班)’。而且他基本上一坐上去机场的车就开始打电话,因为他知道飞机上没法打电话了,所以他要把他脑子里想的事,把他出差这几天我们要完成的任务都交代给我们。所以他去机场的路上我们所有人的手机都必须放在身边,他随时都可能打电话过来。”
黄大年办公室内的记事白板
夜以继日地工作,让黄大年成为了周围人眼中有名的“科研疯子”。对于这样一个称谓,黄大年回国后首批博士生之一马国庆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以前可能不理解他对科研的态度,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他真是‘疯子’,他出差很多,是去给国家宏观把控未来发展的科研方向。‘你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科研,投入科研的原因是什么?不是说你给你自己有多大提升,而是推动国家事业的发展,你不能光考虑自己’,他很多时候都这么跟我说。”
带着从国外学到的最新知识,黄大年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攻克国家急需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尤其是研制“航空重力梯度仪”。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可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也可用于潜艇攻防和穿透侦查。黄大年的科研助手、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女士介绍说: “一方面是关系国计民生、另一方面关系国防安全,所以这项技术是我国迫切急需的技术。目前为止掌握它的国家非常少,而且这项技术对华一直是封锁的。‘十二五’之前这个在我国可以说是空白,黄老师回国后组织国家十多家单位、几百个科研人员参与到这个项目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国家可以说是用五年时间,在仪器装备的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上,与国际的差距缩短了20年。其实在理论算法上,我们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了。”
司机刘国秋接受采访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是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时在纪念册上写下的留言。正是这份矢志不渝的赤诚报国之志,始终激励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只争朝夕”,哪怕是在自己身体已经发出严重预警的情况下。司机刘国秋回忆说:“有一次在他家门口接他的时候,他突然就晕倒了,往前扑,我一看晕了,我一把就把他抱住了,他马上清醒了,说我可能是太累了。我说‘黄老师你这样不行啊,你得去医院,不出差了,我拉你去医院’。黄老师说,‘刘师傅绝对不行,明天北京有两个会议特别特别重要,我必须得去’。”
“惜时不惜命”,在身边人的眼中, 科研的紧迫感让黄大年不断与时间赛跑;而过度的投入,让他多次胃痉挛和晕倒。体检几乎是“强制进行”的,检查结果,黄大年罹患胆管癌。
黄大年学生周文月接受采访
然而,在病床上,他惦记的仍然是工作。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任波女士说:“在他最后手术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几位学长买了水果去医院看他,想晚上陪陪他。到医院之后,一看,扑了个空,一打电话,在办公室,我们就追到办公室。大家都劝他,明天就手术了,你应该回去休息,调整调整。他说‘不行,我手头还有好多工作没有忙完,有的工作我整理下,出院之后我知道放在哪里’。就这样他坚持工作到很晚才回到医院。”
黄大年秘书王郁涵接受采访
最终,黄大年没能像自己和同事们期待的那样出院后再次走进办公室。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他安静地闭上了眼睛。
在吉林大学组织的多次联欢活动上,黄大年都曾演唱过这首他最喜爱的歌。他不仅是唱响,更是用生命在诠释这首歌的名字——《我爱你,中国》。
人已离世,但黄大年未竟的事业仍在继续。昔日与黄大年并肩奋战的同事,正推动他主导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吉林大学地质宫的五楼有黄大年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