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刺绣“活化石”水族马尾绣焕发新生机
马尾绣
国际在线报道 (记者 王觉眠):马尾绣是贵州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流传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带的水族聚居区,马尾绣制作的手法独特,用马尾鬃毛作为主要制作材料,被人们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我们(水族人)长期生活在大山里面,喜欢素雅的颜色,整个民族都喜欢这样的颜色。”
刚才说话的是宋水仙,她是马尾绣的省级传承人。她自幼和母亲学习制作马尾绣,看着母亲和其他长辈把马尾鬃毛挑出三根,用丝线将其缠绕,然后结结实实地绣在布上,中间再用彩线填充上花纹,她对这项传统的技能着了迷,在不断的拜师学艺中宋水仙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马尾绣能手,她绣出的绣片从远处看就像彩色的浮雕,谈起绣花的秘诀,她对记者说:“马尾绣首先是要有耐心,然后要手巧才能绣出像艺术品一样的绣品,绣的时候会有一种立体的美。”
但是,在宋水仙学绣花的年代,马尾绣只是使用在背小孩的背带上的一种装饰。宋水仙说,只有到了重大节日的时候水族的妇女才会把马尾绣的背带拿出来,背着自家的孩子去参加节日庆典或者婚礼,而小孩也会戴上有马尾绣的帽子。但是她希望马尾绣能使用在更多的场合:“马尾绣当时仅仅是用在背带上,但是当时我太喜欢了,因为太喜欢了我第一次就想,结婚也算重大节日,大家都背马尾绣背带,但是新娘可不可以有马尾绣的嫁衣呢?”
宋水仙的马尾绣嫁衣是水族第一件马尾绣的衣服,从此宋水仙对马尾绣的制作和老绣片的收集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用家里的钱收购了许多老绣片,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宋水仙来说是个很大的鼓舞,她决定把马尾绣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她开起了马尾绣工艺品商店,鼓励水族妇女重新拿起针线,并且把马尾绣从背带中解放出来,做成工艺绣片,她的努力使得很多水族妇女不必外出打工就可以挣到钱,可以照顾家庭,“我培养了不少的(绣娘),马尾绣的技艺她们都懂,技艺虽然她们都懂,但是怎么去提升,怎么做得更好,(需要指导)。她们(之前)的技艺只是做背带,但是要做这些东西(马尾绣艺术品)我会告诉绣娘,我们的马尾绣,在什么地方要做的粗犷一点,什么地方要做细腻一点,要配什么样的颜色,比如,要(在一张绣片上)配春夏秋冬四个颜色。”
2007年,宋水仙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10年,她在上海世博园展示水族马尾绣,同年,她在自家的木楼上办起了三都县第一家马尾绣博物馆,免费展出自己多年收藏的马尾绣精品,成为三都展示和宣传水族文化及马尾绣的平台和窗口。在展出和售卖的过程中,宋水仙开始把马尾绣往产品化的方向发展,“以前我们是以卖绣片为主,现在我不以做绣片为生了,现在要做产品。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产品)融入到生活中去。现在做的穿的,戴的,有的是高(级)订(制)的,还有生活中的文具类、手提(包)类的,我们现在是转到这边来。”
宋水仙介绍说,目前她和子女共同经营马尾绣工艺品店,也有了宣传马尾绣的微信公众号,在她的带动下,很多水族妇女在古老的技艺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很多水族人也开始创业,搞马尾绣开发和经营,李海蓉是一家从事水族工艺品销售公司的策划总监,她对记者说,现在很多水族妇女从事马尾绣的制作,而公司致力于开发马尾绣的更高价值,“我们是开发它的价值,让价值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水族绣娘和水族人受惠,然后脱贫。我们和绣娘搞合作。我们三都的电子商务局帮我们联系了阿里巴巴的平台,帮助我们做扶贫,给我们搭建销售平台,主要还是网络平台的销售,销售不错,大家对我们民族文化元素的产品还是比较感兴趣。”
李海蓉介绍说,现在马尾绣的产品主要靠网络销售,占到销售额的70%以上。在宋水仙和勤劳的水族妇女的努力下,马尾绣从过去单纯的背带节日装饰中解放出来,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好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