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京族“哈妹”苏海珍的音乐人生
正在弹奏独弦琴的京族“哈妹”苏海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费青朵、吴一尘):“八岁的时候,我爸爸从澫尾拿回来一架独弦琴,是用三块板子做的,非常简陋,有人以为是喂鸡槽呢,哈哈”。今年44岁的京族“哈妹”苏海珍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架独弦琴,嘴角泛起微笑。与传统的红木雕龙独弦琴不同,今天苏海珍带来的是一架白色印有青花图案的独弦琴,小巧精致,耐人寻味。
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世代生活在中国广西南部东兴市与越南隔海相望的三个岛上,千百年来以捕鱼为生,京族也与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同源。独弦琴是京族传统民间乐器,仅有的一根琴弦可以演奏音阶,音程的跳进,以及各种装饰音和滑音。独弦琴的声音柔和而悠扬,如大海般宽阔,琴声闻如京族的语言和民歌,像人声在吟唱。“哈节”是京族的传统歌节,“哈”即指唱歌,哈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也是京族最重要的节日。京族民族女歌手被成称为“哈妹”,苏海珍就是名副其实的“哈妹”。
苏海珍一袭紫白相间的京族传统长裙,简约大方,古韵尽显,她左手轻扶摇杆,右手熟练地拨弄着琴弦,目视远方,表情从容。今天的她,已经是京族民间音乐的代表人物了,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比赛中获得过许多奖项,也是首位推出独弦琴音乐专辑的音乐家。
苏海珍出生在京族传统艺术之家。父亲是京族诗人,一生致力于整理、挖掘和创作京族传统文化。母亲曾是东兴文工团的舞蹈歌唱演员,弹得一手好琴,也正是母亲把她带进了独弦琴的世界。1994年,苏海珍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大专,当时的中央民大没有独弦琴专业,毕业时系主任希望她留校当老师,但苏海珍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她说:“我觉得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我想花多点时间去学东西,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我每年哈节都会回来,市里的领导每次见到我都会动员我,说‘你回到家乡来吧’,‘家乡很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民族的艺术应该根植在民族的土壤’,多次游说我,后来我就调回来了。”
史料记载,独弦琴起源于中国,后流传至越南。独弦琴现在已成为越南的国琴,这方面教育体系已相对完善。回到家乡后的苏海珍一直寻找机会去越南深造。2005年,她托朋友找到河内升龙歌舞团的黄秀老师,学习了半年后经介绍认识了河内国家音乐学院的阮氏清心老师,此后两年她便从师阮氏清心。越南和中国在独弦琴艺术上存在不少差异,这曾给苏海珍带来了很大困难,她必须比别人更加努力才能够达到老师的要求。苏海珍坦言,在越南学习使她进步很大。回忆起在越南求学的时光,苏海珍说:“后面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可以说比国内任何时候的压力都要大,不能丢国人的脸啊,所以我总给自己很大压力,在越南学习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都是练琴。她(阮氏清心老师)一直不轻易表扬人,毕业时我弹了一首《国家与琴瑟》,弹了以后她终于表扬说‘弹得不错’,学了两年多从来没表扬过,真的挺难得的。”
2005年至2006年,苏海珍先后发行了两张独弦琴专辑——《海韵魅影》和《海市蜃楼》。这两张专辑完全颠覆了传统,对独弦琴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之听起来非常现代。发行后,专辑引起了很大反响,也远销到一些东南亚国家。对于创新型音乐,苏海珍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创新型音乐可以让一些不太懂音乐(的人),让一般的民众容易接受,传统的曲目有些人会觉得太曲高和寡。这个光盘有不同人群给我反馈,(有些人)不知道我,但把我的音乐拿来剪去做舞蹈,侧面就觉得很多人都喜欢现代的感觉。”
谈及未来,苏海珍想再出一版能够让学术界认可的比较传统、有难度、有技巧的独弦琴音乐专辑。此外,她还想出一张弹唱专辑,把京族民歌加进纯音乐里,让京族音乐得以完整展现。苏海珍说,从年轻时候至今,在宣传京族音乐的过程中一直势单力薄,难免有点寂寞。她希望未来能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团队,能够以更高水平呈现京族文化,让京族文化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