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家纷纷购置潜艇的三大动力
中国外贸潜艇(资料图)
近年来,南海这个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海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日益成为地缘政治领域的热点。最近,这个热点又开始升温。
日媒称,东南亚各国正纷纷以采购潜艇为中心,努力增强海军实力。据共同社7月20日报道,泰国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外,从未拥有过潜艇。但今年4月,泰国内阁决定采购1艘中国制潜艇,并于近期与中方签署了采购合同。这是一款常规动力潜艇,售价135亿泰铢(约27亿人民币)。泰方还计划再采购2艘,3艘总价约达360亿泰铢(约72亿人民币)。报道称,新加坡5月与德国造船巨头蒂森克虏伯海事系统公司签署了2艘潜艇采购合同。这是继2013年决定采购的2艘潜艇后的又一动作,表明了扩充海军实力的姿态。此举目的在于守护海运大动脉、左右国家命运的马六甲海峡的安全。笔者认为,东南亚国家之所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水下力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潜艇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是促成了东南亚国家大肆购买的原因。伴随军事技术的进步,潜艇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武器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正焕发着青春。
在战争中,潜艇遂行以下主要任务:破坏和搜索敌境内的地面目标;搜索和消灭敌潜艇;搜索、跟踪和消灭敌航母、其他水面作战舰艇、登陆舰船队、护航运输队和单艘运输船只;摧毁敌海上油气设施;布设水雷;进行侦察,为舰队突击兵力导航并为其提供目标指示;运送侦察群上岸;保障对远洋水域的舰队兵力实施指挥;提供战役导航、水文地理和水文气象保障;在远洋、远海水域救援飞行员、舰员和降落的航天器乘员;运送人员和物资;运送特种部队上岸。
潜艇的主要战斗特性是:具有使用导弹、鱼雷和水雷武器的通用性,能够与各类敌人作斗争;行动隐蔽,在对敌目标实施突击时,能够独立、顺利地遂行所赋予的任务,同时保持高度的战斗稳定性;独立作战能力强,能够及时展开并长期处于战斗行动水域,在世界大洋任何水域,包括北极地区实施战斗行动。潜艇还能够担负一些非军事使命任务,例如海洋科学研究、抢救财物、勘探开采、科学侦测、维护设备、搜索援救、海底电缆维修、水下旅游观光、学术调查等。随着水滴形安静化艇型、低噪声螺旋桨、低噪声机电设备、浮筏、舱筏、柔性接管、AIP、消声瓦等一系列技术静音技术广泛用于潜艇的制造,其噪音更小,战斗威力更大,因此也就更加受到东南亚国家的青睐。
第二,海洋这个国际公共空间地位的提高也是东南亚国家纷纷购买潜艇的原因。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民族繁衍生息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是一个表面积70.8%被海洋所覆盖的蓝色星球。人类生存位置距海洋的距离与其文明程度之间明显存在着一种正比例关系。
据统计,当今世界上,全世界200多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3/4集中在狭长的沿海地带;300多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沿海地区集中了80%。海洋对于人类,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通道价值。正因为如此,海洋也成了人类重要的利益争夺场所。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发端以来,世界各民族间在海洋上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海洋的控制、开发和利用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步枯竭,人类开始将未来发展的眼光投向了太空与海洋。受技术条件限制,开发太空在现阶段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并不是现实的选项,海洋因此成为人类未来的希望,也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
南海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的边缘海,地理位置险要且资源丰富,东南亚各国想通过增强海军军力提高在南海事务上的发言权,而潜艇价格相比起航空母舰、驱逐舰等水面战舰便宜,性价比较高,因此成为东南亚各国竞相购买的海军装备。
第三,南海地区局势日趋复杂也是东南亚各国竞相购买潜艇的重要原因。有鉴于南海的重要地位,区域外国家纷纷插手南海事务。
以印度为例,2004年印度政府同意新加坡提出的在印度领空举行军事演习的要求,并于2006年派出战机与新加坡空军联合进行军事演习,这也是印度战机首次进入东南亚执行军事任务。2003年印度与越南两国成为全面合作伙伴,并启动了外交部外交秘书级和国防部部长级磋商,2007年两国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与年进行了首次战略对话,签订了防务谅解备忘录。2015年,越南宣布将为印度提供金兰湾军事基地,2016年印度宣布在越南建立卫星接收站,共享南海及中国的情报。而另一个区域外国家日本也加紧在南海地区的活动,并派出其直升机驱逐舰“出云”号巡航南海,还插手中菲海洋争端。上述国家的行为无疑使南海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安全形势变得越发严峻。在这样的地区局势下,东南亚国家为图自保,竞相购买潜艇。
东南亚国家争相购买潜艇无疑会使南海的水下变得更加拥挤。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很有未雨绸缪,做好准备的必要性。(马尧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一带一路研究国际问题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