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著名华裔主持人林文正:把麦克风变成“钥匙”
林文正
国际在线消息:华人旅居海外面临的第一项挑战往往是语言关,因缺乏沟通,华人在海外遇到过种种麻烦和误解。在旅阿华人界里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是较早来到南美洲的华人,因为一个有趣的原因又从玻利维亚旅居到了阿根廷。在30多年的旅阿生活中,这个并不精通西班牙语的家庭却把他们的儿子培养成了赫赫有名的播音主持人。
林文正(Carlos Lin),37岁,精通西班牙语和汉语的旅阿第二代华裔。他作为阿根廷国家级播音员兼主持人,在推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努力用他手中的麦克风消除两国间因陌生而产生的偏见或隔阂,就像当年他的恩师对他说的那样:“如果你能把你手中的麦克风变成钥匙,那么你就能打开一个伟大的时代。”
近日,《华人头条》有幸约访到了百忙之中的林先生,借此机会,带大家再次一起深入认识一下这位独辟蹊径的华裔青年。
记者:您出生在玻利维亚,但在阿根廷长大,您能大概讲讲您和您的家人旅居阿根廷这些年的经历吗?
林:1978年,我家人到玻利维亚创业,因为当时玻利维亚已经有了一些华人,我也是在那里出生的。1982年,在我两岁时随父母旅居到了阿根廷,这是个很偶然的选择,因为我母亲的好友住在阿根廷。那年的一天,她邀请我妈妈到阿根廷旅游,到了后妈妈发现这边与玻利维亚有很大差别,这里非常欧式,在当时就已经相当现代化了。而且,期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妈妈很喜欢喝巧克力牛奶,但在玻利维亚那边有点贵而且不是很纯,但在阿根廷,妈妈发现这里的巧克力牛奶是用玻璃瓶装的,非常高级、便宜,而且味道很好。于是,当妈妈回到玻利维亚后就告诉爸爸说:“我觉得咱们搬到阿根廷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林文正与他的家人
于是,就在1982年我们举家旅居到了阿根廷,刚开始父亲与他的弟弟在这里开了一家做耳环的工厂,他们用一个星期做完一定数量的耳环,然后妈妈就提着这几大包货物带着我和弟弟去Once区卖给犹太人。我比弟弟大两岁,每到周一时,一大早母亲就一手牵着我,一手抱着弟弟,背上又背着几大包耳环,从当时城外的家坐76路公车再转地铁到市中心去与犹太人做交易,每次赚10比索,然后妈妈拿出5比索带着我和弟弟去吃麦当劳,当时花5比索就能吃的特别饱,再把剩余的5比索带回家交给爸爸,就这样,持续了3年,这也就是我的童年。
林文正与他的母亲
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那时父母语言不通,而我和弟弟又太小,妈妈在交易中可能会被骗而又毫无办法,所以小的时候我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当时我就意识到只有把语言学好才能保护好父母。
1989年,由于市场开放产生的压力,父亲的工厂倒闭了。之后,家人接手了一家超市,于是我家就从城外搬到了Caballito区,超市在楼下,我们全家住楼上,这是早期典型的旅阿侨胞们的生活方式。当时,父亲把工厂和住家全卖掉了,买下超市和货物时,全家仅剩200美金,那年我10岁,读小学四年级。
2010年,父亲卖掉了超市,现在退休在家,同时,他的孩子们也已长大了,我今年37岁,弟弟35岁,在这边出生的妹妹今年27岁,我们都已成家立业,到了要回报父母的时候了。这点,在中国被称为“孝顺”,平时我在阿根廷电视台主持节目时,经常会通过镜头告诉阿根廷人民,在中国有个词叫“孝顺”。这个词在西班牙文里找不到任何一个贴切的词语跟它相对应,是“Respeto”或“Amor”吗?那是“尊敬、尊重”和“爱”,孝顺包含这两者但又不仅仅只有它们。西班牙语里没有“孝顺”这个词语,所以我时常会想,是不是阿根廷没有这种概念呢?之后我经常告诉阿根廷朋友,如果你想学习中华文化,首先你得了解“孝顺”的概念。
林文正的父母
我从可以独立生活以来,一直在回报、孝顺父母,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发现,我回报的并不仅仅是我的父母,还有旅阿的更多华人华侨,因为我的工作性质是向外发声和传播。十年前,旅阿华人在当地社会的名声并不是很好,所以后来我就义不容辞地要去改变现状。到了今天,大家可以在每周六看到的节目《Milenarios》(《千年》),以及以前的《Chino Básico》(《基础汉语》,现已停播),这些在阿根廷有线电视上播出的节目就是在告诉阿根廷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林文正主持的节目《Milenarios》(《千年》)
记者:据说您当时走上专业播音这条道路是由于经常模仿阿根廷著名球赛播音员,然后在家里超市的牛肉工师傅提议下开始的,是吗?可能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能继承自己的事业,那当时您父母支持您的决定吗?并且请介绍一下您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
林:十四岁时,我帮家里的超市收银,旁边的柜台是卖牛肉的师傅在收银,他是河床队的球迷,每天边工作边听电台里的比赛播报,我在旁边慢慢也听习惯了。有天,师傅带我去河床队主场看球,回来后我就模仿解说员的播报语,他听了后特别惊讶,接着就问我为什么不考虑去ISER学校(由政府创办的“高级播音员研究学院”)学习播音呢,这里有着全阿根廷最出色的播音专业,但是我不敢去,因为每年有3000人报名,学校只录取60人。于是,2000年时我决定先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读大众传播,读到第三年时我有幸去到电台做播音员,但是需要我付钱给电台的,每次50比索换得播音的机会。
2010年的一天,父亲要我接手家里的超市,我想了五分钟,对父亲说:“爸,我不想开超市。”于是父亲去问我弟弟,我弟弟也没同意,所以父亲就在下半年把超市卖了。
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对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你选了你喜欢的工作,那么做起来你就不会感觉你是在工作。”所以,可能是在潜意识里,我要选我喜欢的工作。放弃接手家里的超市,父亲对此并没有生气,他看到我现在在走一条还没有第二个旅阿华人走的路,并且已小有成就,他感到很欣慰,但他也担心我赚不到钱(林笑着说)。不过,五年前,有个很富有的华人跟我说:“我有很多钱,但你有一样是我没有的,那就是你的声音传播渠道。”当时他的这句话狠狠击中了我,我感到非常自豪。
我想做播音主持人,起初并不是因为我想为旅阿华人维护声誉或权益,我只是想成为阿根廷最出色的前十名主持人之一,仅此而已。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显得我以前的想法太幼稚了。
走上专业播音主持人这条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阿根廷有15000名播音员,我能有今天的成就还要感谢一位恩师,他叫Juan Alberto Badía,他是阿根廷电视界的教父,但不幸于2012年去世了。我在电视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他邀请我去的,也是后来他手把手教的我主持。Badía邀请我去参加他主持的一档节目《EstudioPaís》(《国家研究》),在节目上,除了Badía,还邀请了24名小记者,为什么是24名,因为阿根廷有24个省,每个人代表一个省,而我代表的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当时有很多非议问Badía为什么选一个中国人代表我们首都,Badía力排众议道:“第一天你们会感觉他是中国人,但我保证第二天你们会后悔。”我没有辜负Badía对我的期望,我做到了、做好了,那是2008年,我28岁。
在加入这个节目之前,我一度准备放弃这条路了,因为在电台播音的收入太低,两份工作每月一共才收入500美金。但幸运的是,2008年1月,阿根廷Ezeiza国际机场给我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去那里上班,因为当时华人旅阿人数不断增加,机场想为华人专门开设一项服务,他们给我开出3000美金一个月的工资,我当时只有一个感觉:我受到了上天的眷顾!
但是,事情还没完。机场约我下周二面试,我在这周五辞掉了电台的工作,周末大家都休息,而周一时,Badía的电话打过来了,邀请我参加他的节目,这些事情正正好好错开而又衔接在了一起。Badía给我开的工资当然没机场的高,但在现实与理想面前,我还是果断选择了后者。在我将要放弃时,一个个机会却迎面而来了。在与Badía通完电话后,我哭了。
Badía亲自教我主持,他告诉我因为我有未来。他说阿根廷与中国之间了解程度并不深,但我作为华裔播音员是可以改善这种状况的,他说:“你有一把钥匙,你面前的是阿根廷和中国,以及阿根廷人与中国人,如果你能把你手中的麦克风变成一把钥匙,那你就能打开这扇大门,这扇里面关着因不了解而产生偏见的门。”就是为了Badía的这句话,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把我手中的麦克风变成一把开启伟大时代的钥匙。
机会再次出现在了2009年12月份,当时中国城管理委员会问我要不要来主持阿根廷中国春节庙会,我同意了,当时的舞台是6×4这么大,提供的道具和节目仅有一条舞龙、一只舞狮和一支舞蹈表演,只有六人的表演团队,需要我主持一天时间。观众不仅有旅阿华人,更多的是阿根廷人,于是,我就去恶补中华文化,特别是关于舞龙舞狮的由来。之后,我系统地去研究中国文化,在以后的庙会上不断把这些知识讲述给阿根廷人民听,他们乐意吸取,所以庙会的参与人数逐年上涨,规模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每届庙会的表演都大致相同,我们需要更多关于中国的新鲜表演或才艺展示给阿根廷人民,所以,在此借助贵报,希望看到这里的同胞们,带着你们的看家本领积极参与进来。
林文正主持阿根廷中国春节庙会
记者:您曾为温家宝总理访阿时主持过活动,以及每年的阿根廷中国春节庙会,在这其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呢?
林:2011年,温家宝总理访问阿根廷,阿根廷前总统克里斯蒂娜接待,玫瑰宫有三个官方主持人,但他们还是邀请中国方面也派一名主持人出席。因为在当时周日的晚上有个活动,期间有中国文化和才艺的展示,玫瑰宫主持人不熟悉这些。于是在前一天周六的晚上,我接到时任驻阿使馆文化参赞韩孟堂先生打来的电话,邀请我第二天去玫瑰宫做主持,玫瑰宫的建议是关于中国部分的表演由中方的主持人负责主持和解说。
周六下午两点多下班后我直奔玫瑰宫,与韩参赞见到面,韩老就开始亲自指导我,因为我的汉语还不是很好,韩老用了两个小时耐心地帮我一遍遍地练习。五点,玫瑰宫迎来了温家宝总理,活动开始,我与玫瑰宫的一名主持人站在台上开始主持。当第一支节目开始表演时,我们俩在台下站着,这时一个戏剧性的机会送给了我,玫瑰宫主持人告诉我:“既然你会汉语,同时西班牙语又这么好,那干脆都由你来主持吧。”因为对他来讲,这种场合是他的日常性工作,已经见惯了。他说完后,转身就走了,于是接下来整个一个半小时的活动都由我来主持。为什么说这是个机会,也许我的汉语还不是很好,但我的西班牙语非常标准,场下坐着阿中两国的元首、驻阿使馆大使及主要官员,同时还有阿根廷多位部长和省长,我有了这个机会可以展示给他们我的西班牙语和较通晓的汉语。结果真的换来了回报,后来我收到了多位阿根廷部长的工作邀请函。
活动结束后,我收拾东西准备走,这时玫瑰宫的工作人员过来通知我说总统邀请我去为接下来的国宴做主持。哇哦!……
关于春节庙会,我讲件跟庙会有关的,是件特别有趣又有纪念意义的事——很多外国人会选择乘坐首都的观光大巴,这项大巴服务于2011年上路,所行驶的路线是固定的,在中国城所属的这个区,该线路绕却开了中国城,直接去了旁边的河床队球场。有次在与首都旅游局的官员聊天时,我提到了这点,他们说中国城的吸引力较低,我当时就不服气,跟他们约定道:“如果今年的春节庙会参与人数达到了六万人,你们就要在中国城设立一个站牌。”他们听后感觉很好笑,但还是答应了,不过他们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林文正主持阿根廷中国春节庙会
那一年的“2012年阿根廷中国春节庙会”结束后,第二天,我拿着《La Nación》(《国家报》)和《Clarín》(《号角报》)去找旅游局让他们兑现诺言,并给他们看报纸上清清楚楚写着:“参与人数达到了7-8万人”。于是,一周内,观光大巴中国城站就设立了。为什么我要去争取这个站牌,首先,中国城并不仅仅是条商业街,它代表着整个旅阿华人的形象,它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地标,想要推广中华文化就要把人引过来;其次,外国人喜欢乘坐观光大巴,到了中国城是不是就把客源带入了这里,中国商家会不会因此就多盈利一些呢;最后,我想让阿根廷政府看到我们今天华人华侨的新形象,我们有态度和想法又懂得如何合理争取,同时,也为表现出我们在积极参与到主流社会中,把中国城这张名片联手当地政府推向全国,甚至世界。
其实,站牌就相当于让这个社会靠近我们,不能只有我们去努力走进这个社会,我所做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对两边都使力,拉近双方的距离。
还有一点需要提一下,这个站牌并不是谁想要就会给的,Alto Palermo商场愿意花上百万来买这个站牌,设置在他们商场门前,但旅游局不同意,而我们没花一分钱就拿到了,政府想要做的是文化宣传,而不是商业推广,他们看到了中国庙会的成功和巨大潜力,重视了我们旅阿华人华侨,这点不正是我们也想看到的吗。
记者:虽然阿根廷是一个对移民开放友好的国家,但我们不时会看到一些针对华人有偏颇或是成见的报道,您现在作为这两种文化的沟通使者,您觉得华人如何改变在阿根廷人心中现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文化隔阂“呢?
林:如何改变现有形象,从我个人角度来讲,目前是没办法的,只能等第二代。因为存在的偏见是来自阿根廷人对第一代华人移民在这边营生情况所做的主观判断,按阿根廷人的性格来说,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不过也是阶段性的,到了第二代这种情况就会好很多。目前改变不了的另一原因,我们首先无法改变目前的营生方式,难道立马就能抽出一批人去做科学家、教师、警察吗?显然不现实。
对我来说,今天的世界没有什么所谓的隔阂,即使有也是源自不了解所产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今天的中国在不断往外走,给世界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阿根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包容度是源自这个国家的国民构成。我不认为阿根廷有“文化隔阂”,现在越来越多的阿根廷人开始学习道家、儒家、佛家文化,关注中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和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文化融合”。
关于融合,首先得是语言,我的意思并不是只建议中国人学好西班牙语,我在《基础汉语》节目中我经常会说:“我在一期节目里教十个汉语词汇,那么一年你将学到五百个,当你遇到中国人时你是不是就可以组织一下语言,进行简单的交流呢?!”当然,旅阿华人学好当地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是在这里生活,经商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同时,我也会经常告诉朋友,靠近阿根廷的第一步是:你应该取一个西语名。因为名字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入乡随俗才会被大家接受。而且,你也可以帮你的阿根廷朋友取一个中文名,这是不是就会加深你们之间的关系呢。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在不断把汉语或中华文化传播给阿根廷人,帮他们消除偏见,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拉近阿中两国的距离。同时,另一边我也在积极介绍给旅阿华人如何正确且快速地掌握西班牙语,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我是起着引导者或中间人的角色,利用职业优势,拉近两国和两国人民间的关系。
当然,有时一些极端情况也要区别对待,比如2013年,在中国城有个绰号叫“小辫子”的一名阿根廷男子,他对中国城的改造上提出很多不实又无理的“投诉”。于是,我代表华人社区应第24美洲电视台“第三立场”(“ TerceraPosición”)节目组的邀请,参加了一场和该男子面对面的电视辩论,规定五分钟的辩论,结果延长到了半小时。结论是节目邀请的多方评论家与观察员一致反对“小辫子”的无理诉求。同时,结束后,许多电视台的幕后工作人员都夸奖华人的反击恰到好处,对华人社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
记者:我们知道您现在不仅是一位主持人,同时也是一家阿根廷华夏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制作了全面介绍中国的《基础汉语》和《千年》节目,请问你们做这些节目的初衷是什么?收到了怎样的反馈?
林:第一,我的爱好也是我后来学习的专业是大众传播,之后成为了受到国家认可的专业主持人,所以我是想学有所得在电视圈有番作为。第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开办,当时全世界刮起了“汉语热”风暴,遥远的南美洲阿根廷也一样,大街小巷、报纸、电视都在讨论中国话题,我当时看到这种盛况,就开始想如何做一档专门介绍中国的电视节目。经过2011-2013年的筹划,于2014年正式推出了《基础汉语》,我在该节目上每期教授一些简单的汉语词汇和句子。
后来,我于2015年12月创建了自己的华夏文化传媒公司。2016年,在阿根廷第24美洲频道上推出了《Milenarios》(《千年》),该节目旨在宣传和介绍中国,包括中国文化、习俗、历史、地理,及旅阿华人生活等多个方面。目前《千年》已播映53期,每年36期,每周1期,周六下午4:30开播。这是整个南美洲第一支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节目,《千年》不仅在阿根廷播映,同时也覆盖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巴西、墨西哥、智利、西班牙等九个国家。我们现在正在朝更专业的路上走着,我们不断吸引投资,追加投入,改善节目质量,同时也在努力把目前半小时一期的节目增加到一个小时时间。因为我们是与第24美洲频道合作的,他们每天的节目时间安排比较紧凑,所以我们也在与电视台谈这件事。
为什么取名《Milenarios》?我想表达的“千年”并不单单指中国,它也应该指中国人,我希望哪天阿根廷人看到中国人后说的不是“Un chino”(一个中国人),而是“Un milenarios”(“一个千年”),因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由人传递的,我们的血管里流着的是上千年的血。
这两档节目,特别是现在的《千年》,收到了非常非常多的反馈,赞赏、感谢和鼓励的较多,建议和意见也有,极少有批评的声音,每期节目播出后我第一时间能收到三、四百条信息表示祝贺,我已经没办法一一回复了。
包括电子邮箱里都塞满了来信,观众们集中反馈的想法是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一定有很多我们要虚心学习的地方。
记者:据了解,你们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阿根廷主流社会的同时也实现商业收入,例如与阿根廷DOT Baires Shopping百货公司合作,通过在农历新年期间推出“欢乐新春欢乐购”的活动,这样既能向阿根廷民众介绍舞狮、变脸、古筝演奏等传统文化节目,又能为商家吸引更多的客户。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新模式的运转和市场的呢?
林:这点是他们来找的我,DOTBaires Shopping百货公司是犹太人经营的,他们想把自己的公司加入更多的活动来提高名气,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为庙会做赞助,我们当然也乐意,但我们始终没有从中赢利,不仅是庙会,包括现在的《千年》,我一直都不是以赢利为目的去经营的,当然以后能赚了钱更好,但我们的想法是推广文化,商业排其次。
而且,不仅仅是DOT公司,阿根廷其他很多省份的企业也在邀请我们去,但我们实在走不开。因为节目做得好,大家有目共睹,不仅吸引来了赞助,现在逐渐也有一些合作意向找到我们。现在节目的前景一片光明,我始终相信节目做得好,赢利是顺带而来的事,但节目若做不好,其他一切都免谈。
记者:现在第二代华人移民已逐渐成为了主力军,职业发展也不再限于父辈的传统超市以及餐饮行业,您作为一名成功的追梦者,首先,您怎么定义“成功”?其次,您能给年轻人一些建议吗?
林:我认为的成功,首先成功不是拥有钱的多少,成功是你能否赢得别人对你的信任。
现在的情况已与父辈时大不相同了,第二代移民在语言和文化上已经畅通无阻,同时,经过父母们的打拼,可能生活上会相对宽裕点。如果中华文化也能像西文一样掌握扎实的话,我相信,第二代移民将会在父辈们的肩膀上有一个大的跳跃。
后者非常重要,中华文化的掌握既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时不可待的,我在主持庙会时,一群六、七岁的华裔小孩趴在舞台前面听我用西语讲关于嫦娥的故事,他们从没听过这些,而且他们的父母应该也在努力工作,没向孩子传授这些中华文化。我说成功不是拥有钱的多少,放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父母即使赚了再多的钱,能留给子女的永远都只是一个数字,培养和教给孩子们中华文化才是以后他们与阿根廷社会竞争的最有力的优势。
目前旅阿的年轻人应该是在国内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了,来到了阿根廷希望能尽早掌握语言,多出去走走,与志同道合的阿根廷人交朋友是快速融入这个社会的捷径。但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要抱着团结的心态,在这里要摒弃竞争观念,因为我们作为少数移民团体,如果我们不团结,怎么受到整个阿根廷的尊重。
还有一点建议,在十几、二十多岁的年龄里尽可能多去尝试新鲜事物,体验到的才是你独自拥有的,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有迷茫,但即使是迷茫也要坚持下去,多去体验和发现,我相信你一定会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记者:您接下来还有哪些计划呢?
林:很多!我们正在与第24美洲电视台谈的关于把《千年》节目从目前的半小时增加到一个小时,这点应该在明年就会实现,因为电视台确实看到了我们的成功。
第二,我也在考虑要把《千年》放到无线频道上,与有线频道(第24美洲电视台)进行同步播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节目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度更大,让更多阿根廷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
第三,是与阿根廷媒体和娱乐公司合作,他们之前找到我商议,能否协助他们帮阿根廷的明星去往中国发展,我们正在探索这条路。
第四,我想在阿根廷开家电影院,播放中国电影,为旅阿华人华侨们服务,让大家的业余生活再丰富一项选择。
第五,是我的大计划,我想以后在阿根廷专门成立一家电视台,上线专业做中华文化宣传、介绍、推广和教授的电视频道,这个目标很远大,但我现在正在这条路上努力着,有出发就总会到达,我坚信这点。(采编/华人头条记者勾淼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