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华西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螺蛳壳里做道场”到“腾笼换鸟”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姜平 摄影:姜平、李阳、星和明、蔡军):第一眼看到华西村,就有一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感觉。
华西村村口全景,可看到高耸入云的龙希大酒店,右下角可看到“天下第一村”的牌坊
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的华西村,地方真不大。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建村时的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人口不到700人。后来,通过将周边20个村子纳入共同发展,面积扩充到35平方公里。即便如此,这样的面积相对于华西村的经济体量来说,还是有点施展不开拳脚的感觉。
为了向土地要效益,当年的吴仁宝老书记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最终实现了村集体对集体土地和财富的统一管理,实现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华西村开始走上致富路。1978年开始,华西村公开对外介绍致富经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华西人住进了别墅、开上了轿车。这样的生活水准,现在看来也是很超前的。2001年,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光是观察村里不同时期的建筑,就可以发现华西村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定位。其中都贯彻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理念。
村民别墅俯瞰
一、村民别墅
村民别墅由村里统一来建,这算得上是华西村当年的创新。华西村的别墅动辄400平米、500平米,不同时期的别墅造了好几批。村民朱静菊的别墅建于2003年,2005年入住,面积450平米。
超大面积的别墅,一方面可以让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增加幸福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提升“华西村”的对外形象。其实,最重要的还有利于对土地的集约化使用,通过统一规划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当年就能想明白这一点并付诸实施的村子,应该不多。
幸福园金塔群
二、华西金塔
1996年落成的华西金塔,一共有七级十七层,高98米,堪称当年数一数二的地标性建筑。后来,华西村又建了九座金塔,形成了一个“幸福园”建筑群。
这些金塔,标志着华西村实体经济发展的辉煌。在外人看来,这是华西村在显富。但在我看来,这正是为了向土地要效益。
土地不够用,除了向外扩并周边村,发展高层建筑是唯一出路。事实上,这些金塔都有实际功能,并非华而不实的装饰建筑物。有的是人才公寓、有的是体检中心、有的是营养配餐中心、还有的是村属企业的财务办公大楼。
金塔与龙希大酒店
二、龙希大酒店
2011年华西村建村五十周年之际投入使用的龙希大酒店属于超高层建筑,328米的高度,共有74层,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据说,这个高度是为了向北京最高的国贸三期(328米)看齐,意含华西人和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这个大酒店的总投资超过30亿元,建筑面积21.29万平方米,共有826套客房,1769个床位。
旅游服务是华西村经济结构中重要的一环。超五星标准的龙希大酒店,既能全面拉高华西村的服务水准,同时也可以在现有土地面积下大幅提升旅游接待条件。这样的长远考虑,一般的决策者很难下得了决心。
等比例修建的"天安门"
三、世界公园
不用出村,就能周游世界。这是当年华西村建设“世界公园”的初衷。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天安门和山海关比肩、还能看到凯旋门和悉尼歌剧院对望。太和殿化身成了华西村博物馆的陈列展厅。在游览途中,甚至还能看到隧道、直升机场等。
这样的建筑密度,如果从美学角度来看谈不上完美。但是,从新闻角度来说,话题性足够强。不但能够满足村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周游世界的愿望,还能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这其实也是一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尝试,颇具冒险精神。
最近几年,华西村并未新增地标性建筑,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华西村经济模式正在转型。以前的华西村以实体经济为主,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做到了极致,现在的华西村,正在开拓金融服务和旅游服务市场,尝试“腾笼换鸟”,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来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保值。2016年,华西村的资产总额高达534亿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9万元,比上海和北京还要高。
如此看来,华西村还真不是一个小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