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两大沙漠间建成180公里绿色长廊(组图)
新疆第二条出疆大通道218国道第二师塔里木垦区段 盖安娜摄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盖安娜、刘文俊):中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里木垦区,地处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两大沙漠的夹缝之间,由于环境的不断恶化,两大沙漠正以每年5米以上的速度合拢,最窄处甚至不足2公里。两沙漠一旦合拢,不仅会加快中国土地荒漠化进程,还会使风沙越过河西走廊,长驱直入中国大部分地区。为防沙治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万多人居住在这里,植树护林,抵御沙漠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条宽14公里、长180公里的人造绿化带赫然而立,成为沙漠中的绿色奇迹。
塔里木垦区常年缺水干旱,且土地盐碱化严重。在恶劣的气候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在这里需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林业技术员于强说:“我们这里的沙尘暴十分频繁,一年中大的沙尘暴就有十六七次,一场沙尘暴刮过之后,唯一的交通要道就被黄沙掩埋了,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种植的防沙林就更不用说了,看着刚种下不久的树苗们被吹跑或被掩埋在黄沙中,心里非常焦急。”
二十年前也就是1997年,大学毕业后的于强,放弃了繁华都市中优厚的酬劳,回到生养他的家乡,投身于林业建设。在不断的投入和探索下,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林业技术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研究,终于成功利用灌溉农田的废弃排碱水,植活约70公顷的防沙固沙梭梭林,在水贵如油的大漠中,每年节约淡水资源近20万立方米。
于强的家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以“屯垦戍边”为使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多年来,兵团人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建成了一个个农牧团场。于强所在的塔里木垦区,就是其中一个。
近年来中国加大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把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促进地区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事来抓,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物力、人力用于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在塔里木垦区,于强和他的团队在驻地周边的荒漠里栽种沙枣、胡杨、梭梭与红柳等植被,建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林、经济效益林、道路林、农田防护林、居民绿化林“五道生态屏障”。昔日的不毛之地,今天森林覆盖面积已达33%。防护林仿佛一道绿色的长城,横亘在两大沙漠之间,巍然屹立在大漠前沿。
唐正军是塔里木垦区的一名护林员。已经退休的他,放心不下自己照看了一辈子的防护林,又跑回团场继续照料和守护宝贵的防沙胡杨。回忆起昔日肆虐的沙尘暴时,唐正军几度哽咽,他说:“沙尘暴的风一过来没办法,我们整个人就趴在那个地方,风沙两个小时过去以后,身上的皮都掉一层,简直没办法看。人家见到我都说,‘老唐,你怎么突然一下子变这么老了?’”
唐正军告诉记者,这些树、这些草,哪怕只是一颗荆棘,都包含着兵团人和风沙抗争的血与泪。
正是因为有于强和唐正军这样的种树人和守林人,如今的新疆才会有那么多的树林和植被。兵团人不畏风吹日晒与严寒酷暑,用无声的付出和宝贵的青春,将“片片绿色”顽强地点缀在黄沙之中。如今,在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两大沙漠的之前,一条宽14公里、长180公里的人造绿化带赫然而立,成为沙漠中的绿色奇迹。
退休后还自觉守护这片树林的唐正军老人说,他一定会用余生守护好防护林,给祖孙后代留下一片好的土地:“我们作为老同志、前辈们,因为地理条件问题,也没给下一代做什么贡献。咱们要是再不努力,就战不胜黄沙了。咱也没什么本事,就想把这片生态林管好,给子孙后代留一片好的土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当地的气候,近年塔里木垦区六级以上的大风及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尤其近五年以来,垦区各个团场着重发展林下经济,以林养林,在“防沙梭梭林”下种植肉苁蓉、红枣、甘草、板蓝根、黄芪等植物,打破了棉花“一花独秀”的格局。这些林下作物既能防沙固沙,又能增加收益,让这里的每一个兵团人都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风沙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盖安娜摄
种植在道路两旁的胡杨林 盖安娜摄
即有经济效益又有固沙功能的黑枸杞田 盖安娜摄
三十三团林业技术员于强 盖安娜摄
三十四团老护林员唐正军 盖安娜摄
两大沙漠间的人造绿化带垦区 三十一团电视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