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面前:运筹帷幄自从容,人民疾苦挂心间

2017-08-14 11:18:45|来源:人民网|编辑:谷士欣

  8月8日21时19分,7.0级地震,四川九寨沟成为全国目光关注的焦点。

  灾情传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迅速组织力量救灾,全力以赴抢救伤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救援工作井然有序的背后,是国家领导人及时回应的关切,触发了各地人民骨肉相连的同胞之爱。来自高层当机立断的部署,打通了团结一致应急救援的心灵通道。

  这一晚,中华大地上,安详的梦和生命之战同步展开,焦虑紧张与自豪之情同时在沸腾。一位网友在人民网微博的留言中说:“九寨沟地震后的救灾,好像没有往常的喧闹和焦急,而是很专业,尽管没有了民间救灾的热闹,却给人有条不紊的专业化救灾特点,这体现了十八大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古往今来,华夏大地诞生了无数异彩与壮丽。然而,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也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关心灾害预防与治理,挂念生命财产保护与救援,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从容应对、指挥若定。习近平总书记对灾区群众的重要批示和亲情牵挂,正是大国领袖的爱民情怀与政治家风范的体现。

  以人为本

  彰显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部队、公安、武警、消防、医疗、民政、交通、电力、通讯、供电等各方救援和保障力量第一时间赶赴救灾现场和保障岗位,抢抓黄金救援期。

  一场灾害背后,我们能直观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都将“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铭记心间,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二字的重量,显现在国家领导人每一个细微的行动间。

大灾面前:运筹帷幄自从容,人民疾苦挂心间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在板房学校,总书记对围拢来的干部群众说,地震带来重大损失,很多人失去亲人,我和你们一样难过。震后,我一直牵挂着你们。(来源:新华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一次灾害发生时,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就是人民的安危,历次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会议和批示内容,都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地宣示了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

  2013年4月,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批示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疫情防控;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

  2016年10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八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灾害面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一定要抓紧恢复重建,争取早日让大家搬进安全、放心的新家。”

  ……

  五年来,这些朴实而深刻的话语时常出现在民众耳边。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五年来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

  在他的心里,坚持“以人为本”,为的就是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科学施策

  应急救援能力全面、快速提升

  如果说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块试金石,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正在持续地生长与增强。

  此次地震中,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抗震驰援迅速及时、有条不紊、高效快速、专业科学的综合救援不仅阻止了灾害的升级,而且显示出中国应急救援能力的全面、快速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抗灾工作,针对地震工作的23次批示就明确指出,从注重灾后救助转向注重灾前预防,从应对单一灾种转向综合减灾,从减少灾害损失转向减轻灾害风险,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提高地震监测。2015年8月,“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在京启动,中国境内建设1800个基准站,3600个基准站、10000个台站,是全世界最大规模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络。工程建成后,将为重灾区位置和灾情分布的快速研判,社会公众避震逃生,水库大坝、高铁等重大工程提供服务,减轻直接地震灾害以及此生灾害的损失。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时间就是生命,组织就是力量。在地震救援的黄金时间,快速的动员能力,不仅衡量执政党的领导力、而且还检验着政府的执行力。

大灾面前:运筹帷幄自从容,人民疾苦挂心间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蓝天救援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启动救援,全国蓝天三十多支队伍在应急指挥中心报备。图为第一梯队甘肃蓝天救援队携带专业设备徒步奔赴震中。(人民网记者 于凯摄)

  此次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公安消防总队根据指令迅速启动《跨区域地震救援预案》,甘肃消防出动陇南支队35人、甘南支队55人,天水支队90人,兰州支队60人,共240人、39台消防车,以及总队全勤指挥部人员作为第一救援梯队赶赴四川地震灾区。

  甘肃消防接到公安部消防局指令后陆续入川救援,为第一时间的黄金救援提供了保障。那么,指令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下达?国家力量又是如何被调动起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21时19分地震爆发,5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向公众发布第一条消息,于此同时,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它需要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地震局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上报国务院及国务院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应急响应。

  此时,公安部根据《跨区域地震救援预案》就可以命令临近省份的消防战士入川救援。记者在当夜22点50分自公安部消防局获得调甘入川的消息,距地震发生只有91分钟。

  “要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既要重视通过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固定转变政府职能已经取得的成果,引导和推动转变政府职能的下一步工作,又要重视通过修改或废止不合适的现行法律法规为转变政府职能扫除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极大推进了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制度化。

  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此次地震救援速度快、效果好,反映出中国应急救援有了全面的进步,中国对发生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极大提升。

  “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论,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九寨沟抗震救灾中,既有迅速有效行动,科学有效的疏导,也有细致到位的保障和全社会的守望相助,无不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制度保障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厚植体制机制创新基础

  近年来,无论面临安全事故还是自然灾害,无论面对国内暴恐还是海外救援,习近平总书记的指挥若定、全盘部署,中国救援的迅速高效、专业科学,总是第一时间凝聚人心、激发力量。从天津滨海仓库爆炸到九寨沟、精河地震,从亚丁湾护航到也门撤侨,中国的行动力越来越强,中国人民的安全感越来越足。

大灾面前:运筹帷幄自从容,人民疾苦挂心间

2015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固树立切实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来源:新闻联播)

  这一切的背后,充分彰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创新解决重大问题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以加强执政党治理为牵引、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中枢、以全面深化改革为载体的综合治理格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形成党与人民的“信任共同体”。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党员提出了明确要求: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11年,利比亚动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通信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张明亮说,留到最后走的,是三名党员,他们全部写下遗书。“考验党员的时刻到了。”当时老党员朱建民说了一句话,让张明亮记忆犹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同时,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提升。而这种能力的提升,为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提供了根本上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挥制度优势。

  近年来,面对突发重大事件,我国不断完善应急机制,提升保障能力。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到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正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同时,在突发重大事件到来时的及时响应和统筹协调,在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的高效联动和团结一致,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才会有这样的信念和能力,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在突发事件面前万众一心、从容不迫。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确保能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打破“口号喊在嘴上,制度钉在墙上”的陋习,解决“有心无力”的难题,依靠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治理能力提升。

  “进入灾区之前,我们已经准备好4条航线,会根据天气和微重伤员的情况合理选择航线进行援救。”8月9日,陆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部队出动4架直升机,进入九寨沟震区转移伤员。陆航部队下午4点接到伤员,经过3个多小时飞行后,伤员即被安排到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24小时内完成6万余人疏散转移,部队、公安、武警、医疗、民政、交通、电力、通信等各方交出了科学救灾、协同作战、构筑陆空立体的安全疏散网络的高效答卷,反映出中国应急救援在“一案三制”方面的进步,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的提高。而这张答卷背后,更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自2013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至今以召开37次小组会议,出台超过1200个改革方案,从医疗到文化,从环境保护到科技创新,深改会议涉及数十个改革面。一系列改革方案的落地和务实举措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更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能力保障。

  祖国是人民最坚强的依靠。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担在肩上,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增加的信念与追求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不仅用科学理论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前推进,更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迈进!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