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西藏】西藏多种帮扶措施助力民众脱贫

2017-08-28 09:58:38|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德吉新村建设边境小康示范村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沈维华):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高寒缺氧艰苦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最大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多,群众困难多。五年来,西藏出台多种帮扶措施,如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提供普惠性岗位、小康示范建设等等,助力民众脱贫,改善民生。

  2016年,西藏拉萨市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和小康安居工程,计划将面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状况和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贫困群众迁往19个安置点。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是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实现搬迁入住的安置点,2016年3月开工,2016年7月实现贫困户全部搬迁入住,目前居住有184户712人。

  今年62岁的格桑是第一个自愿报名搬迁到三有村的村民。格桑一家有6口人,原本住在茶巴拉乡色麦村6组,居住的房屋破败漏雨,房后是山,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搬迁前一家种着6亩多的土地,女儿在拉萨打工,全家全年的收入只有6000元。格桑说:“听说区里有贫困户搬迁安置项目,我就第一个自愿报名了。搬到这以后,生活很幸福,和从前相比真是天和地的差距。现在我在村里的养牛场打工,小女儿在村桥头卖炸土豆,全家全年的收入有18000元。”

格桑与老伴达雪

  格桑提到的养牛场是三有村精心谋划的配套产业项目,目的是为搬迁来的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脱贫。三有村一共成立了藏鸡养殖、奶牛养殖和草药花卉种植三个合作社。目前全村360多个劳动力已全部实现就业。最初,村民们在村里的合作社工作,每人每日报酬是50元,如今报酬已涨到每人每日80元。

  格桑现在不仅生活改善了,家中孙辈的上学问题也无需操心。格桑家中有两个孙辈,一个在村里的幼儿园上学,另一个在县中学上学。格桑和老伴达雪说,孙子上学都是免费的:“在县中学上学是住宿制,所有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放假时,还有班车专门把孩子们送至家门口。”

  除了格桑外,色麦村还有3户人家也搬到了三有村。看见他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色麦村的邻里都很羡慕他们。之后色麦村又有6户人家搬迁到了另一个贫困户易地搬迁安置点——四季吉祥村。

四季吉祥村产业布局图

  四季吉祥村同在曲水县,建有贫困户住房365套。村党支部书记索朗央吉介绍说,四季吉祥村是2016年8月动工建设,当年的12月15 日就完成了建设和入住。与三有村村庄和产业同步建设不同,“产业先行”是四季吉祥村最大的特点。四季吉祥村周边布满了净土健康产业、万亩中藏药材种植基地、西藏最大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奶牛养殖场、有机肥厂等7个产业项目。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产业布局,四季吉祥村才选址这里。四季吉祥村已搬迁入住287户1325人,其中有劳动力642人。有赖于周边的产业布局,村里目前已解决480多人的就业问题。

  今年46岁的四季吉祥村村民巴桑卓玛原来居住在较为偏远的茶巴拉乡。巴桑卓玛家中共有6口人,丈夫患有肾脏病,没有劳动能力,家中生活十分清贫,一年只能外出置办生活用品两次。自从去年12月搬迁到四季吉祥村后,巴桑卓玛在村附近的净土健康产业园区务工,负责为玫瑰等经济作物除草,每天能拿到100元的报酬。巴桑卓玛说:“原来住的是土砖砌起来的房子,搬迁后住的房子既宽敞,条件也好,交通也方便。我的一家有6口人,我和一个儿子在净土健康产业园区务工,另一个儿子在拉萨餐馆打工。以前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7000元,在拉萨打工的儿子是唯一的收入来源。搬迁过来后,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善。今年前半年,我们一家两口人在园区拿到了一万多元的收入,现在心里挺高兴的。”

四季吉祥村村民巴桑桌玛

  位于林芝市米林县里龙乡的德吉新村也是一个搬迁安置村,这里的村民是2001年从昌都市贡觉县木协乡木协村搬迁而来,当时共搬来30户贫困户,共180人。今年25岁的扎西曲珍还记得,在昌都时住的是三层的土坯房,家人靠种地为生,但昌都水资源匮乏,大家总盼着下雨。家里收入微薄,过藏历新年时也没有新衣服穿。她说:“以前在昌都用水很困难,要走一公里的路去挑水。现在用水有自来水,用电也方便。以前昌都常停电。现在生活条件也好了,各方面都有改善,我挺满意的,现在没什么困难了。”

  扎西曲珍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中共有5口人。现在扎西曲珍一家的年收入有40000元。她的收入来源除了种地和采挖虫草外,还有村里提供的一个普惠性的岗位,参与村里防火、防盗和巡逻工作,这个岗位每年给她带来3000元的收入。

  德吉新村一共为贫困户提供了29个普惠性岗位,包括农村水管员7名,生态护林员1名,环境监督员1名,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员1名,草原监督员1名,生态宣传员11名,森林生态脱贫岗位7名,使得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

扎西曲珍

  为了彻底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德吉新村正在建设边境小康示范村。目前德吉新村已新建住房53栋,建房费用政府承担60%,村民自筹40%。对于村民需自筹解决的资金,国家提供了500万的银行信贷。以一套供4-6口人居住的200平米的住房为例,工程造价约40万,政府承担24万,个人承担的16万可通过贷款解决。到2018年6月,全村73栋住房将全部建成并入住,村里的活动场所、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也将全部建成。

  不仅是德吉新村,西藏多地都开展了类似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建设,位于山南市乃东县昌珠镇的克松居委会就是其中之一。今年66岁的克松居委会村民仁旦次仁告诉我们:“像道路,以前是土路而且特别窄。2014年我们这边实施生态文明小康示范建设,道路扩建,增添了运动器材,建起了停车场、广场、活动站,方便老百姓。”

  说起西藏多年来巨大的变化,仁旦次仁说她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她还记得,小时候生活特别贫苦,家里经常断粮,要到处去找糌粑和粮食。当时全家11口人住在两间土房里,9个兄弟姐妹只有一床被子。而如今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家里有一辆大客车和一辆轿车,年收入5万左右。两个孙子都是大学生,大孙子拉萨商校毕业后,现在在那曲地区巴青县电视台工作,小孙子今年也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

仁旦次仁

  仁旦次仁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她告诉我们,政府对老年人有生活补助政策,她每半年能拿到1380元的养老补贴。她也不担心医药费的问题。她说:“(百姓)有很多的补贴,生活太幸福了。像住院的话,70%由卫生局报销,剩下的部分民政局看具体病情给报销。”

  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姜太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坚持将本级财政收入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16年底全区贫困人口已减少到46万人。可以说,正是得益于这种全方位有始有终的扶贫政策,让像仁旦次仁一样的贫苦藏族群众一步迈入了现代文明社会。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