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篁岭有比"晒秋"更引人入胜的旅游扶贫模式
篁岭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邓颖平):近年来,“晒秋”这一传统农俗现象使大山深处的篁岭村成为婺源乃至整个江西省的热门景点。2016年,超过百万名中外游客搭乘缆车进入了这个十年前需要徒步翻山越岭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古村落。在婺源县采访数日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发现比起“晒秋”,“篁岭模式”更加引人入胜,因为这种扶贫模式留住了绿水青山,虽然尚未给当地百姓带来“金山银山”,但是已经大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本村的老婆婆为游客烹制篁岭美食米糕和玉米馅饼
在探访篁岭之前,请您跟随记者先去60公里外的严田村看一看。和篁岭相比,同属婺源县的严田村名气要小得多,来这里旅游的大多是周边城市的上班族。2012年开始担任村支书的李其良在回村工作前参过军、经过商。据他介绍,在中国农村地区,严田村村民收入处于中等水平。
李其良说:“务农这一块一个老百姓一年大概有八、九千块钱(的收入),一家有三个劳动力的话,就有两、三万块钱。旅游产业这一块,老百姓务工,(比如)给村里打工,只要是勤劳一点的人,一年大概能有一万五、六。就算是临时工,也有这么多钱。”
对于青壮年劳动力来说,进城务工的收入更高,留在农村的老人大多靠在外打工的子女赡养。一心要带着村里人致富的李其良认为,严田村有着优越的自然资源,还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只要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就能找到适合本村的发展道路。这时,他看到篁岭的旅游扶贫模式已经初见成效。
2009年,当地民企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公司开始开发篁岭。作为“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试验区”,公司首先为村民在山下交通便利的公路边修建了一批新式徽派小楼居住,然后把山上的村庄民居作为景区统一打造。婺源篁岭景区营销总监詹德明见证了这片深山里的小村落的变化。他告诉记者:“一进来,我们就把所有的管线下地。在篁岭,你看不到一根电线杆,看不到电线。我们在很多山村都能看到密密麻麻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还有污水处理等设施,我们在进来的时候都做了高标准的规划。”
和篁岭一样,严田村也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这些传统民居在外地游客眼中是宝物,但是长期居住在里面并不舒适,也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在婺源县的一些乡村,先富起来的村民有的自行翻新旧居,有的甚至推倒重建了新居。这种做法当然合情合理合法,但是作为旅游资源的古村落失去了往日的面貌和统一的风格。“篁岭模式”的创新之处就是古村落旅游产权收购、村民搬迁安置。为了保护好旅游资源,严田村村集体提前通过流转获得了30多栋民居的产权。作为补偿,这些民居的主人获得了临近公路的宅基地和建房的补助。村支书李其良表示,负责开发和运营的投资商已经进驻,再过两、三年,这里的旅游体验就会有一次大提升。
李其良说:“我们要打造一个不收门票的景区,同时老百姓也能参与进来。作为开发商,他打造的是高品质的民宿酒店。到时候农副产品,也就是农民种的东西,他全部收购,产销一条龙。”
在篁岭参观时,人们经常会看到一小片辣椒地和种南瓜、种豆角的架子。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农产品并不只是为了美化景区,结出的果实会被统一收割,送到员工食堂和对外的餐饮部门。另外,景区还雇佣当地村民种植油菜花和四季花卉,出工的村民每天可以得到100元左右的收入。就连劳动能力不强的老人也可以在景区兼一份工,晒农产品、编辣椒、做小吃等等。
篁岭景区营销总监詹德明表示,景区运营公司招聘了上百名当地员工,从事酒店餐饮接待、保安、农垦。同时,旅游开发还带热了周边的农家乐。
詹德明说:“篁岭新村前面几排房子几乎全是农家乐,每户一年的收入最少也有几万,多的十几万、二十万的也有。还有土特产,春季油菜花开的时候贩卖一些小产品,晒秋的时候卖一些干货。”
篁岭的旅游开发不仅解决了山上的民居古建因长期无人居住“空心化”的问题,还改善了整个农村地区“空心化”的问题,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在篁岭酒店接待中心工作的胡精敏告诉记者,在外打工还不如留在篁岭工作划算。
胡精敏说:“我做过酒店,在外面也打过工,后来婺源发展旅游业,我就做旅游,当了七、八年导游。后来选择了这个地方,因为离家近,早晚可以照顾小孩。篁岭这个地方的工资水平在婺源县还是可以的,而且在城里消费高,在山里面消费比较低。”
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婺源县正在探索旅游升级、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探索者,篁岭开辟了一条兼顾自然环境、历史遗迹和经济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随着“篁岭模式”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会走进婺源的绿水青山,当地百姓除了收获一份自豪感,也将在小康路上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