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微观日喀则】“合作社+”模式为西藏精准扶贫造血(组图)

2017-09-15 13:01:43|来源:国际在线|编辑:金近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徐艺源):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面临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集中连片、局部贫困突出、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普遍、相对贫困突出等困难和问题。为了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西藏全区上下都在加大扶贫脱贫的工作力度,而“合作社+”模式成为精准扶贫中一个新的亮点。

  细褐合作社:阳光洒在织机上,也洒在我们的心田

  沿着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逆流而上,来到海拔4100米的仁布县康雄乡。从乡政府旁边的一幢二层小楼里,传出了妇女的藏语歌声。这里就是仁布县最大的合作社,30多名员工制作的就是有1200余年历史的亚德细褐纯羊毛布料及服饰。

  亚德细褐纯羊毛布料选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绵羊羊毛,经过人工去杂、漂洗、弹选、碾压、穿织成布后,用植物染料浸泡,织出的布匹绵滑、舒适、透气、暖和、不褶皱、不褪色。羊毛织染技术的第四代传承人南木珍于2013年底开办了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当地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将技术传授给30多名学员,现在有23名学员精通细褐纺织的技术。

员工正在织布。摄影:徐艺源

  不仅到细褐合作社工作的贫困户可以当地解决就业,乡里不能工作的贫困户也可以享受合作社的年底分红。合作社用这种模式,以工资性收入使一部分人脱贫,以辐射性资助带动更多人提高生活水平。2016年,合作社的产值达到235万元,纯利润135万元。合作社拿出11万元作为扶贫资金,为贫困户送去了冰箱、洗衣机、家具等实物。

  63岁的独居老人卓玛,在合作社工作了一年多。她说,自己岁数大了,没有体力种田,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一个月几千块的收入大大改善了她的生活,现在也舍得花钱了。她笑着说:“我现在对工作很有热情,很喜欢工作。”

63岁的卓玛在窗边唱着歌工作,阳光洒在织机上,也洒进她的心里。摄影:徐艺源

  合作社负责人次仁巴久说,现在厂房是临时的,暂时借场地开工,政府已经投资600万元建设新厂房,未来会继续扩大规模、增加员工,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康雄乡党委副书记丹增平措说,“现在乡里还有216户贫困户,争取在2018年让他们全部脱贫。”

  “英雄城”的藏毯合作社:用先进技术 做传统藏毯

  以抗英历史闻名的“英雄城”江孜,也是一种蜚声世界的地毯——江孜藏毯的故乡。江孜藏毯与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地毯。江孜藏毯有600多年的历史,曾几何时,江孜家家都会织毯,后来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藏毯技艺的传承岌岌可危。看到江孜藏毯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从西藏大学建筑专业毕业的旦增称来放弃公务员的工作,2014年回乡创办了江孜县年堆乡尼玛藏式卡垫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

江孜宗山主题藏毯,宗山曾是抗击英国侵略者主战场。摄影:徐艺源

  旦增聘请了当地经验丰富的藏毯大师、染色大师作为骨干,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雇佣了65名员工。旦增说,“我们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实现社内与社外的联合就业”。他介绍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就是让部分贫困户到合作社全职工作,无法全职工作的贫困户就在家做些兼职工作,方便他们在务农、照顾家人的同时,增加额外收入。

  西藏自治区目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落实到户,更落实到人。围绕“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么扶贫”这些关键问题,西藏通过逐户摸底、逐项调查,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初步建立了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系统。这个做法已经在全区推广,年堆乡也不例外。旦增称来开办的合作社就雇佣了19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其中包括四名残障人士。

  合作社不仅解决大家就业,也带领群众一起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保护传承江孜藏毯独特的传统技艺的同时,旦增还进行了创新,根据图片进行电脑设计,探索“3D织毯技术”,使“看照片纺藏毯”成为合作社产品的新卖点,不仅大大拓展了纹样设计,还实现了图案的私人订制。

江孜藏毯的每一道工序,都由手工完成。摄影:徐艺源

  旦增称来说,有些员工有技术基础,有些员工需要接受从零开始的培训,为了解决妇女的就业,还专门设立了江孜妇女培训基地。旦增的梦想很大,他希望新技术、新设计能够推动江孜藏毯这个文化瑰宝重新焕发生机,走出西藏行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藏靴技法传承人:办厂扶贫做公益 一起“走”上致富路

  在日喀则白朗县噶东镇马义村,一栋气派的厂房显得“鹤立鸡群”。这是兴旺民族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日喀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噶东靴子和藏靴传承人巴桑次仁创办。小学文化程度的巴桑次仁凭借精明能干、吃苦耐劳,把合作社办成了藏区最大的藏靴厂。

巴桑次仁展示合作社生产的藏靴。摄影:徐艺源

  巴桑次仁说,工厂组织村里的贫困户学习制靴技术,初学的员工日薪50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熟练工一天能拿到160元,技术专家型员工月收入能有6000元,这样能解决村里30多人的就业问题。

  无法工作的贫困家庭也能享受分红。他算了一笔帐,藏靴、藏帽等民族服饰年销售收入可达180余万元,除去成本,纯利润的15%作为滚动发展资金,85% 以红利形式按股份分红给合作社和村里的贫困户,每户年均能增收6750元。

这名18岁的男孩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能在本地就业,家人都很高兴。摄影:徐艺源

  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和门店开到了拉萨、乃至广东,巴桑次仁说,“西藏的纯手工做法产量小,企业发展不大,这样能带动的贫困户也少。只有发展壮大,才能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扎根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借助先进技术、搭上电商平台,藏区的农业合作社在互联网时代正焕发生机,成为脱贫致富路上的一股内生动力。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