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绿了山坡 富了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光明网记者 熊宪斌
天山脚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的北山广场上,蒙古族的弹拨鸣乐器托布秀尔奏起,69岁的新疆蒙古族舞蹈代表性传承人布太,以蓝天为幕,用一支萨吾尔登舞跳出了蒙古族儿女对大自然的热爱——明媚的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4年前,布太脚下的这片广场还是一片在风中矗立的沙砾山。
北山原是一片开采多年的砂石料厂和戈壁荒滩,也曾是和静县城的主要沙尘源。当地人说,以前是“山上砂石开采,山下尘土飞扬”。
“前几年建筑行业红火,砂石料厂生意好,山上的这些砂石料厂几个机器动起来,大风一来黄沙弥漫,整个县城都能落一层土。”韩国成回忆起来充满愧疚——他的父亲2002年承包了和静县最大的砂石料厂,一干就是11年。在和静北山上,像这样的厂子最多的时候有14家。
2013年9月,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和静北山绿化项目启动,改变了和静天空的颜色。“那段时间在自治区开会,凡是脸晒得乌黑的,一定是和静的干部。”苏金锦用这样一句并不轻松的玩笑话,道出了和静干部带领群众开拓北山的辛苦。搬石、开沟、填沙、埋土、灌水……4年里,全县各族党员干部职工重复着这项枯燥的工作,累计投入人力15万人次。2015年,北山森林公园获国家3A级景区称号,2016年6月,北山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试验区挂牌成立,苏金锦正是试验区管委会的书记。
“现在每次上山我都觉得人真伟大,以前的戈壁现在都成了小树林,再过几年,这片小树林就能变成小森林,那时和静美着嘞!”韩国成对北山的未来充满期待。2013年,劝父亲关停砂石料厂后的韩国成加入了北山的绿化大军。韩家两代人,从生态的破坏者变身为绿色的守护者。
4年时间,北山的绿化面积已达到30平方公里。荒山长出了“头发”,紧跟其后的,是老百姓的腰包开始鼓起来。
在北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7岁的喀斯木·再丁认真地为来访人员做着登记。2010年的一次交通意外,喀斯木腿部受伤严重,家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一家人住在哈尔莫敦镇觉伦土尔根村的土坯房里,过着今天没水明天没电的日子。2014年,县委书记赵文纪下乡调研时了解到他家的情况,鼓励他到北山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试验区工作。
“我现在是北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管理员,爱人是这里的保洁员,还开了一个烤肉摊。我家一个月收入能有6000多块,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喀斯木告诉记者。和静县将北山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与扶贫工作结合,在全县聘用了251名贫困户、低保户,他们的生活状况大大改善。
站在北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门前,喀斯木虽然还拄着拐杖,但说到在县第五中学复读的小女儿,他的脸上流露着柔情的笑意。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