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思想脱贫才是真脱贫——精准扶贫为十八洞村带来新风貌

2017-09-25 10:45:23|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路 郑可欣):“现在我还准备明年养猪,原生态的猪。我的猪不放在猪圈里面,放在山上,每天赶出去,让它在外面吃食,我让它们到山上去吃野菜。以后那个猪最少要养十个月以上,肉质肯定比家猪还要好,味道和野猪差不多。现在猪圈已经开始搞了,全部都是本地的黑猪。”这位对未来生活做出如此清晰规划的,不是村里的养殖专业户。他名叫龙书进,是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一户农家乐的普通员工。他一边劈柴烧火,一边向记者描述着创业致富的构想。

  如今,像龙书进这样思维活跃、四处寻找致富道路的村民在十八洞村不在少数。他们有的经营农家乐,有的搞旅游,有的养蜜蜂,有的做导游,每家每户的日子都红红火火。然而在几年前,十八洞村的气氛却迥然不同。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回忆说,他2014年刚刚来到十八洞村的时候,被村里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村民保守的思想震惊了:“到十八洞以后,感觉和以前到过的村子不一样。一个是环境比以前的村子恶劣,因为这里山大沟深,另外这里的老百姓思想没有以前到过的村子那么开放,他们还是比较守旧的。这边主要还是以发展粮食产业为主,基本上是耕田耕土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基础比较薄弱。”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并在这里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精准扶贫”的提出,改变了我国以前扶贫以“大水漫灌”式的粗放工作为主的模式,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扶贫事业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为了做好十八洞村的扶贫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领导集体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深挖“穷根”,最后得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建设为先”的结论。回忆起当初为何决定要抓思想建设,吴式文队长介绍说:“我们修村级公路的时候要占用一些老百姓的林地,当时的老百姓大部分也不同意。拓宽道路方便了出行,但是他们觉得占了林地要有补偿,但是作为村级公益项目来说是没有补偿的,很多人不同意,做了很长时间工作。在做农网改造的时候插一根电线杆在田里或者荒山上,有的老百姓也不同意,做了好多工作也不同意。”

  针对这一情况,十八洞村创新性地在全村开展了思想道德星级化评比工作。村委会主任龙吉隆认为,正是这一措施改善了村民的风气,让村民的思想能够统一到如何脱贫致富上来:“思想道德教育星级化管理,具体就是说我们老百姓互相评比。一个组坐下来,每家每户来评议,每一家该打多少分。我们一共是100分,打100分就是5颗星,80是4颗星,以此类推,最少是两颗星。根据你平时的公益事业是一方面,家庭和睦,遵纪守法,一共六个方面,每个方面代表一个分数,加起来一共是一百分。我们把星级打好之后贴在家门口,那户几颗星一看就知道了。如果是五颗星说明家里各方面都非常好,如果是两颗星,在村子里面就是不得人心,不行了,农户觉得让人家看了就没面子了,就低着头了,觉得哎呀我怎么这么低。”

  龙吉隆说,评定结果出来的第二天早上,那户阻碍在自家田里插电线杆的“钉子户”家门口“两颗星”的牌子就不翼而飞了。接下来,扶贫工作队又在村里举办道德讲堂,给老百姓讲一些奉献的故事,同时也细致耐心地给老百姓讲道理,解释政策,告诉村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大家生活得更好,修路通过谁的田、电线杆插在谁家的地里,都是通过科学规划得来的,并不是针对哪个村民。通过把思想工作做在平时、做到农户家里,全村的精神风貌有了改观:“平时还要入户和他们交流。我们要借助习总书记到访的机遇大力发展十八洞,我们十八洞以前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光靠以前的几亩薄地,我们能不能够致富?如果光靠这些田地能够致富,那么国家也不需要搞精准扶贫了,大家早就致富了。有些地方发展就要有牺牲,要为全村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样大家的思想就统一了。”

  一年之后,这户村民光荣地挂上了“四颗星”的牌子,还被村民评选当上了第六村民小组小组长。从一个“钉子户”到热心公益事业的“先进户”。

  思想转变让村民能够更好地发挥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各家各户都开始琢磨做什么能够增加收入,怎么样才能让生活越过越好。当然,习惯了以前“大水漫灌”扶贫模式的村民不可避免地有“等靠要”的思想。村里的孤儿龙先兰在习总书记考察后,天天围着扶贫工作队转悠,以为他们能带来更多的补助金。然而他等来的不是钱,而是创业的机会:“他(龙先兰)在工作队入村之后本来想找我们分钱,一天到晚围着工作队在转,等着我们给他发钱。后来知道了习总书记不是来发钱的,知道了要靠自己劳动。我们慢慢引导他先在村里面做一些公益事业,比如帮助糊泥巴墙,我们经常让他帮忙,他也不要工资,我就感到很欣慰。”

  随后工作队帮这个善良热情的小伙子联系了养蜂专家,还送他到外地的学校去学习养蜂的知识。龙先兰也没有辜负工作队的期望,从四箱蜜蜂养起,凭借辛勤的劳动和小额贷款的帮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现在)一共有一百一十八箱,蜂蜜是按照一年产,一年只取一次,我们到农历的十月初取蜜。一般行情(每箱)可以采到10多斤,弱的话7、8斤,平均到10斤左右。”

  土法养殖的野生蜂蜜格外受欢迎。龙先兰告诉我们,去年的三、四百斤蜂蜜没几天就被抢购一空。望着山上山下遍布的蜂箱,这个帅气的苗族小伙子憨憨地笑着,说今年大概能收上来五百多斤,收入可以达到七、八万元。

  收入上去了,眼界开阔了,这个以前在村里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小伙子不但结了婚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还带着村里几个年轻人一起养蜜蜂。望着自己养蜂山头对面的溶洞洞口,龙先兰笑着说:“我对未来的打算就想把这一片地全部能够流转起来,养蜜蜂,或者是开个什么住宿的地方。在这一片,这里风景特别好,对面就是十八洞洞口,这个位置特别好。我想把老百姓一起带过来,一起养蜜蜂,一起致富奔小康。”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十八洞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村民的思想更开放了,致富的道路也越走越宽。站在村头放眼望去,那曾经阻隔了村民与外界交往的高山深沟,已经成了村民的金山银山。

  

村民从事养猪业脱贫致富

  

吴式文队长(右)与村民一起收割

  

记者采访养蜂农户龙先兰

  

记者采访村委会主任龙吉隆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