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廖红:和土壤“对话”的女科学家

2017-10-06 14:29:00|来源:新华网|编辑:赵妍

  她,不是农民,却扎根农田,天天和土壤“对话”,

  她,又是“智慧农民”,指导农民更“智慧”地侍弄土地。

  她说,让科技为人民带来福祉,是她肩头最沉甸甸的责任。

  她,是农业科学家,党的十九大代表廖红。

  十九大代表廖红:和土壤“对话”的女科学家

  “这么热的天,你们的工人怎么还在工作?”

  福建省安溪县举源村的种茶大户刘金龙正带着客人参观茶山。车转了一个弯,眼尖的客人惊呼了一句。

  “这哪是我的工人,这是大学里的教授,是专家。”刘金龙笑着解释。

  十九大代表廖红:和土壤“对话”的女科学家

  在田里工作的,正是与刘金龙合作许久的廖红。这一车子人完全看不出,廖红曾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还是国际植物营养学会常务理事里唯一的中国女科学家。

  刘金龙曾经一筹莫展。他拿脚下这片土地一点办法都没有。

  安溪县的土壤是极酸的红壤,除了杂草,长不出什么作物来。因祸得福,喜酸的茶树偏偏爱长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因此,一进安溪,总能看到大片的茶山和茶园。然而,土壤的贫瘠使得茶叶的产量不高,大量的化肥和除草剂投入使用后,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品质不稳定……形成了恶性循环。

  廖红敏锐地看到了村里的问题:光秃秃的茶山上,除了茶树几乎什么都不长,生态环境非常糟糕。她想以这里为基地,给农民研究出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

  起初,许多农民对她这样的“大专家”保持着深深的戒备心理,怕她是来“推销的”、“坑钱的”、“骗人的”。还有一些人看不起她,认为廖红不过是一个“小女子”,“凭什么要听她的”?

  十九大代表廖红:和土壤“对话”的女科学家

  廖红对此并不恼怒,试图用别的方法来“打入内部”。一次,她看到一篇社会学论文,里面提到,在中国大部分农民心中,对“专家”的信任度只排在倒数第三,但是对“本地能人”的信任度是第一的。

  廖红灵机一动,既然“专家”不行,那就找“能人”来合作。于是,她与刘金龙就这样见上了面。

  廖红知道刘金龙对“科技力量”的期待,而这也是她面对的一道考题。她为当地的茶园设计了“茶豆套种”的模式,让茶树与大豆进行间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的效果来作为“绿肥”,提升茶叶产量与品质,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然而国际上普通认为,像福建这样酸碱度低于PH4.5的土壤,怎么可能种得出固氮的大豆呢?廖红攻坚了多年,通过对大豆品种的不断改良,种出了让国际上其他团队都眼红的“绿肥”大豆。她的大豆,即使在PH值为4时也能长出用于固氮的根瘤菌,给这片贫瘠的土地补上了营养。茶豆间作让夏茶增产一倍以上,还免去了肥料和除草的费用,给刘金龙的500亩茶田省下了近100万的成本。看着田里绿油油的大豆,刘金龙笑得合不拢嘴。

  十九大代表廖红:和土壤“对话”的女科学家

  看着这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村里的其他人也开始找上门“讨经验”。刘金龙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干一场,他组织了村里500多户茶农,准备在明年全村推广这一个模式。

  “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论文不能只写在纸上,更应该写到大地上去。”廖红说。

  十九大代表廖红:和土壤“对话”的女科学家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