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二十年后再见,母校已今非昔比

2017-10-11 17:16:15|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蒋丽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cc20171010001

  十一长假期间,谢绝了各种应酬,陪父母在家聊天,说起当年上学的一些事情,突然萌生了去初中母校看看的想法,于是驱车十几公里,来到了镇上的中学。

  进校门之前犹豫了一会,倒不是因为学校的大门楼已经旧貌换新颜让我认不出,而是毕业22年了,第一次回到母校,心里还是有点感慨和忐忑,怕遇到住在校内的老师我已经认不出,怕青少年时期的那些青春记忆随着老建筑的消逝而面目全非,其实更怕回想起往日的年少时代,心怀感伤……

  因为是在假期,学校里没有几个人,门卫是个老人,我说明来意,他也很热情,让我随便转转看,他给顺带看着车。我关上车门,带着点激动的心情沿着宽阔整洁的林荫道,向教学楼走去。站在教学楼前,我回想了很久,才大致确定教学楼的位置其实就是当年教职工平房宿舍所在的位置,教职工平房宿舍前面,就是我当年上学的教室。

  那时候的教室,虽然不是旧房,但因为没有风扇更别说空调,冬冷夏热,夏天上课一身汗,冬天上课一手冻疮,甚至我的脚都被冻肿不能走路,但每天早晨的早操却是雷打不动,不允许请假,因为请假就扣班级分数,结果我只能咬牙坚持,一瘸一拐、“蹦蹦跳跳”的跑,20分钟晨跑下来,脚红肿,痒的钻心,那种滋味,颇有点终生难忘。

  和温度相比,其实更艰苦的是吃饭,因为是住校,一周只能回去一次,所以只好从家里带干粮,或者用麦子换学校伙房的馒头吃,馒头蒸熟之后碱面的特殊“香味”总能让我比平时多吃好几个馒头,再加上正好是十三四岁的半大小子,那饭量简直就是个无底洞,所以每次带来的麦子换成馒头票之后,不到周五就没的吃了,只有蹭同学的饭吃。

  吃着发黄的碱面馒头,喝着只有几滴油星的所谓肉汤,就着咸菜丝,没有什么营养的初中生活在逼仄的宿舍和寒冷的教室之间两点一线,三年也很快过去了。如今再次回到母校,一切都让我无法认识了。

  六层的教学楼,能放四十多个班级,教室宽敞明亮,而且都装了暖气和空调,多媒体教学设备甚至比北上广的一些中小学还先进,而且学校还建设了一座综合楼,会堂、舞台剧教室、形体舞蹈训练室等场所一应俱全。

  在学校餐厅门前,我扒着门缝往里看,一排排和我读大学的时候一样的学生餐桌连排座椅整齐排列,餐台、售卖窗口也非常整洁,问了一下旁边小卖店的店主,他说现在的学生都是配餐制,每个星期的菜谱都是提前定好,营养非常全面,水果酸奶在中午饭的时候都有,用他的话说,现在的孩子,啥艰苦条件也没有了。

  许久不还乡,一直未归“家”,母校作为我青春年少时期的第二个“精神家园”,二十年后再次相见,虽然已经找不到往日的青春印记,但这里却留下了这二十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印记,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他们有了更好的条件,享受着更先进的义务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这是真正让人欣慰的事情。(振涛)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