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6日电 连日来,国际媒体持续关注十九大之后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外媒评论称,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将带领中国走向“新时代”,作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巨大,世界应更多倾听“中国声音”。
【迈进新时代,中国更务实】
十九大落幕,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将引领中国迈入下一个五年。新加坡《联合早报》26日以“务实、稳重、有执行力”、“具改革精神和国际视野”来评价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该报援引多名受访学者的观点称,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是一支“实干的团队”,将落实中国新时代愿景。
韩国媒体高度关注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25日的亮相,纷纷发文对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韩媒总结称,今后中国发展的重点将落在“改革与开放、经济发展、小康”上。在经济方面,和一味地偏向“发展”相比,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人民对幸福的追求”。
法国国际与中国问题专家、巴黎第八大学地缘政治学博士皮埃尔•皮卡尔25日评论称,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继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创新和现代化步伐加快,投资增长,安全经济、促进全球化发展和货币政策。中国在反腐败斗争、透明度、政府和军队的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环境建设、消除贫困及提高购买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这些成就的取得让我们看到,‘中国梦’和‘可持续性全球化增长’不是‘乌托邦’”,皮卡尔举例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同富裕的国内改革,就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安全发展的经济贸易体系同时,促进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在地缘和环境迅速变化、技术持续革新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将抓住机遇建设“小康社会”和“美好世界”; 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将运用全球性和历史性的眼光采取务实的决策。
【中国成世界增长“发动机”】
德国《商报》刊文指出,中共治理下的中国正在有效运转。“欧洲,尤其是德国,现在正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后者已经成为了欧洲企业的重要增长发动机。”
《商报》认为,不论是气候保护,还是全球化,“没有任何一个问题可以在没有中国帮助的情况下解决”。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俄学者观点认为,外国专家在评论十九大的决定时,尤其注意到有必要继续和全面深化改革、坚定开放发展战略的措辞。作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巨大,包括在维护国家稳定的同时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
路透社25日援引金融机构分析指出,十九大会议再度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去杠杆以及遏制金融风险等长期承诺。国企与环保改革已然加速,价值链上移以及使中国成为创新大国的努力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仍是我们在亚洲最看好的市场”。
英国《金融时报》25日刊登专栏评论称, 此次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政府越来越自信;“‘中国模式’可以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关于这种想法的讨论越来越多。
《金融时报》同时指出,比原始增长数据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新经济和尖端技术上的成功。中国在移动支付技术上遥遥领先于美国和欧洲,在迈向“无现金社会”方面的进展速度超过西方多数发达经济体,有理由骄傲。
“中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于使用手机为小商品付款,比如在街头小摊上购买食物”,该报评论认为,移动支付系统已经成为了中国创新的标志;中国政府和私营部门都有信心未来十年在机器人、无人机、绿色科技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领域实现更多突破。
【世界应倾听“中国声音”】
俄罗斯《观点报》说,中国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实现巨大的飞跃。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世界最快的增长速度,拥有最庞大的人口和最为雄伟的计划。但中国“不谋求世界霸权,不想取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法国《十字架报》亚洲部主任多里昂•马罗维克25日评论, 如今的中国在国力上今非昔比,更向世界展示了处理气候、环境等现实问题的智慧,向世界展示了建设“绿色中国”的愿望。
马罗维克进一步指出,对于西方人来说,一定要看到中国未来发展规划的长远眼光。中国确定了接下来5年的发展方针,并已经树立起在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远大目标。“西方国家往往缺乏这样的长远视角,而是受困于自己的短期规划,难以前行”,马罗维克说。
法国当代中国研究中心(CECMC)主任埃马纽埃尔•兰科同样认为,目前的国际形势非常复杂,很多因素对中国不利,而中国在经济和外交领域中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已具有世界强国的实力。
英国《卫报》24日刊发多篇评论称,西方应该“倾听中国的声音”。该报社论认为,十九大报告眼界开阔,将眼光放在了超越紧迫物质需求的地方;在“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外,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
《卫报》当天另一篇署名文章称,中共领导层带领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随之带来的是自信,“中国正在走向成功。如果她继续前进在现在的道路上,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一定会改变。”
(原标题:外媒聚焦十九大:新时代,世界应更多倾听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