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见证“中国白”58件新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领导班子与捐赠艺术家合影。刘思恩摄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刘思恩):中国国家博物馆11月6日举办“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捐赠仪式”。44位艺术家将他们精心创作的58件优秀作品无偿捐赠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向捐赠艺术家们颁发收藏证书。
今年8月20日至9月1日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办展目的是为充分发挥德化陶瓷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德化瓷“中国白”、“世界陶瓷之都”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展览集中展示了德化106位大师、新秀共计181件作品。
据了解,参加此次捐赠的44位艺术家中,既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有福建省级工艺大师,还有崭露头角的艺坛新秀。捐赠作品题材广泛,造型多样,制作精细,展现出创作者灵敏的创作思维、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制瓷技艺,代表了当代德化瓷器烧制的典型特色和高超技艺。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李六三当天在捐赠仪式上说,国家博物馆这座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殿堂,是造就中国新时期陶瓷大师的服务平台,希望此次收藏,能激励各位工艺师们在技艺上更上层楼,再创佳绩,带动德化陶瓷品牌走向世界。也希望通过此次收藏,能够更好地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增强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对陶瓷艺术民族品牌的自信心。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省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世界陶瓷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德化窑烧造陶瓷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刺激了德化瓷产量和品质的快速提高,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于1998年在西沙发掘的“华光礁一号”和2002年发掘的“南海一号”,都是宋代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其中打捞出水的古瓷大多来自德化窑,足见当时德化瓷行销海外的盛况。
明代德化窑白瓷更是别具一格,尤以瓷雕久负盛名,其中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和陈伟等瓷雕大师的作品,被海外各国王公贵胄视若弥珍。德化所产白瓷洁白无瑕、温润如玉、流光溢彩,特别是“象牙白”“鹅绒白”更显得出类拔萃,在西方享有“中国白”之美誉,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国陶瓷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白”以其卓越的制瓷技术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对不少国家的陶瓷生产影响深远,德化的阶级窑被日本人视为“串窑的始祖”而广泛沿用至今,德国迈森瓷厂成立初期就通过模制技术大量仿制德化瓷,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为中国“瓷国”盛誉增添了光彩。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瓷器实现了在现代工艺流程下的复兴,尤其是近年来,富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德化人与时俱进,不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据悉,参与此次捐赠的艺术家是:柯宏荣、陈桂玉、邱双炯、苏献忠、赖礼同、陈明良、许瑞峰、陈明华、寇富平、曾玉真、连紫华、陈丽玲、林建胜、林禄扬、郑雄伟、徐才提、张南章、郑雄文、兰全盛、陈梗生、陈明忠、李璋高、苏玉湖、苏振文、林超程、林明辉、郑玉林、温清民、张远景、刘松青、冯美莲、王顺、徐进发、黄明玉、柯泳丽、李建水、李金钟、李松川、林彬彬、林似钦、苏春华、张娜娜、郑清海、庄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