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能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2017-11-06 11:09:5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赵春晓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我们奋力奔向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小康建设短板,是其中一项必须要完成的重点工程、必须要啃的“硬骨头”。

  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从中央到地方,主动加压、主动发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其中,2016年,全国9个省区市的28个贫困县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退出贫困县行列。这是1986年国家设定贫困县31年来,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庞大的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还有许多贫困地区亟待脱贫摘帽。尤其是,当前容易脱贫的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大多是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深度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从现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还有3年时间,脱贫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基础上,十九大为下一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做了具体部署,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脱贫要继续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篇大文章。“精准”就是要解决好“谁贫困、扶持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对扶贫工作提出“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成为我们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式。坚持“六个精准”,在扶贫工作中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就是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从一户一户做起,再由点到面,由量变到质变,提高扶贫脱贫效果。

  扶贫脱贫要扎实推进,讲究实效。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也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多策并举,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同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劳动技能,培育脱贫的内生动力,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下,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并走上致富之路。

  扶贫脱贫要善于发挥全社会齐心协力扶贫的合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体是党和政府,但从根本上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除了党和政府必要的财力、物力等政策支持,还应在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推动下,不断加大全社会力量扶贫的力度。在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形成结对帮扶的扶贫协作关系;鼓励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使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从而形成全社会大扶贫的格局。对于参与扶贫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待遇。

  扶贫脱贫要经得起检验,得到广泛认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不是做到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贫困县是不是脱贫摘帽,还必须做到脱贫验收精准。要坚持精准的脱贫标准,做到脱贫到人到户,对于贫困发生率必须低于2%(西部地区低于3%)、脱贫人口错退率必须低于2%、贫困人口漏评率必须低于2%和群众认可度必须高于90%这四项指标,其中任何一项指标不达标的贫困县,坚持不予退出,使扶贫脱贫工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总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是兑现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的重点工程,必须众志成城,群策群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奔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张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