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进央企】培养带不走的致富带头人——南方电网贵州紫云县扶贫记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韩宇辰):“对面山上穷窝窝,哪家姑娘愿上坡?等你换了穷面貌,哥哥再来向妹说!”一首村村相传的土歌谣,道出了紫云县的贫与困。地处麻山腹地的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是全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6年3月,南方电网贵州公司与紫云县委、县政府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帮建基础设施改善当地条件,派扶贫干部驻村帮扶等方式,全力推进电力行业脱贫攻坚,为贵州实现全面同步小康提供新动能。
南方电网公司派出的7名扶贫干部
紫云不脱贫,扶贫干部绝不走
“紫云不脱贫,绝对不收兵!”贵州紫云县的一间简朴的“脱贫小屋”,7名扶贫干部许下的庄严承诺是最嘹亮的脱贫集结号。为了更好地做好扶贫工作,南方电网贵州公司派出7名扶贫干部分别到县乡村三级挂职,他们被称作南网扶贫“兄弟连”。这7名扶贫干部来自不同省区、不同民族。他们当中有70后、80后、90后。到紫云之前,他们的共同身份是南网人;来到紫云后,他们的共同身份是扶贫干部。
“走进一间房,看到四面墙,抬头见蜘蛛,低头是蟑螂。”这是扶贫“兄弟连”中最年轻的“90后”扶贫干部崔亚华到村里的第一印象,自今年7月下乡驻村以来,崔亚华感受颇深,思想从最初的下乡学习,锻炼自己,逐渐变得发自内心地想借助这几年国家的好政策踏踏实实帮助村民告别贫困。为了方便与农户沟通,拉近彼此距离,他自学贵州方言;通过几个月的扶贫经验,他给大家提建议“做扶贫产业需要种‘西瓜’不要撒‘芝麻’”,为了明年要全力建设的食用菌种植厂,他在假期回山东老家也不忘工作,参观山东扶贫产业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新塘村脱贫烘房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历史等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的问题,是观念、信心、能力的问题。如今大量青壮年离开家乡走进城市打拼,村中有大量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也是扶贫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南方电网贵州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时蕴伟表示,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句话含义深刻,村内脱贫工作做得好,带头人非常重要。
对于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崔亚华说:“扶贫工作最难的是如何给当地留下一批带不走的致富带头人。”据他介绍,为了让紫云县能在扶贫“兄弟连”离开后不返贫,他们积极寻找党员和年轻人加入合作社项目,建设党支部,让这些致富带头人管理经营合作社项目,并加入南方电网的绩效考核制度,帮助村子培养带不走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带头人的带动作用,帮助村民增收脱贫。
精准发力 培育主导产业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是最具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扶贫模式,一年来南方电网已经出资为村民建设了蔬菜大棚、养牛场、腊肉烘房、鱼塘养殖及周边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项目等。为使紫云县的农产品走出大山,给更多农民带来收益,南方电网贵州公司紫云扶贫工作组和安顺供电局整合资源优势,投资500万注册成立紫云自治县麻山绿色生态产业投资开发公司,开发应用“黔电菜园”APP信息平台,整合全县农产品,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得益于粟林等人宣传,通过“黔电菜园”平台,销售了紫云红芯红薯4万多斤20多万元,惠及农户43户。
村民罗朝胜接受采访
“一镇三村”精心布局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并积极发动贫困户入股三个村合作社,小寨关村的罗朝胜就是受益者之一。罗朝胜家里五口人,包括3个孩子和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是村里重点关注的贫困户。他不能外出打工,平日里就守着几亩地,日子过得很是拮据,了解到罗朝胜的情况后,扶贫干部小寨关村第一书记李敬前后三次登门,为他讲解政策,量身定制了一个脱贫方案:一是土地拿到合作社入股,每年有租金和分红;二是县扶贫办免费送他去学习养鱼技术,学成归来聘请他做鱼塘项目的管理员,每个月发放工资。老罗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不出远门,还是那几亩地,我的收入是原来的两倍。”
“每天早上7点半他已经巡完鱼塘,在群里告诉大家鱼塘的养护管理情况,一有空下来就自己拿着手机学习养鱼知识。”听到李敬这么说,罗朝胜腼腆地笑:“鱼塘好、合作社好,我们一家的日子也会好。”
贫困非一日之寒,脱贫非一日之功。自南方电网开始与紫云县结对帮扶后,一件件实事记录着南电人踏实的步伐和对村民的承诺。新塘村完成了8300米自来水工程,达那、翁扛、翁坝三个自然组413位村民结束了祖祖辈辈挑水吃的历史;小寨关村的合作社有声有色,黔电菜园的有机蔬菜已销售7000公斤,生态养牛场的肉牛年底将达到100头,16亩鱼塘里的8万尾鲤鱼到春节时就可丰收;11月8日,洛麦村第一个合作社正式成立,县里200亩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和食用菌大棚均已落户洛麦村,洛麦村民从此将告别无集体收入的历史。
正如小寨关村内的那句口号: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人人奔小康。紫云人民翘盼的小康梦,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