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活在民间四百年 有婺剧才叫过大年

2018-02-23 18:09:28|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杨玉国

剧场后台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肖):在浙江中部的婺州大地,几乎所有在乡间长大的孩子都有春节看婺剧的记忆,从八岁到八十岁,无不如此。被称作“徽戏”活化石、京剧始祖的传统婺剧,四百年来在浙、皖、赣三省交汇处农民演、农民看,繁盛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特例。近日,记者走访了有着62年历史的兰溪婺剧团,看一个专业婺剧院团如何引领市民和农民“春节看大戏”。 

  成立于1955年的兰溪婺剧团,前身是民间“乐天共和”剧团,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了许永芳、吴凤花、黄志宏、方友高、陈晓峰、张向军、潘丽娟、刘建晖等一批国家级中青年优秀艺术人才。该剧团演出的《百花公主》、《杨门女将》、《珍珠塔》、《画眉》等剧目,一直是广大婺剧戏迷心中的经典之作。为期十三天的婺剧春晚在大年初六拉开帷幕。演出前,记者在兰溪剧院门口遇到了一名资深票友包国勤,“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学就开始喜欢婺剧,后来有机会去到兰溪市三合剧团学戏,后来还去义乌、东阳等地的婺剧团演了十多年的丑角。”这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和大多数老婺剧迷一样,几乎熟悉经典婺剧的所有剧情,“我每天在家里都要开两台电视,一台放电视剧家人看,一台放婺剧我自己看,我成功地影响了我儿子喜欢上了婺剧,但凡有演出就会带他来看戏。” 

  明清时期,浙江金华、衢州地区水路发达,外地商人的涌入繁荣了这里的经济,也带来了周边各剧种的戏班,“京剧的前身是徽剧,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这是梅兰芳先生曾经对婺剧的评价。早在徽班进京之前,徽戏早已流入浙江金华地区,成为婺剧的一支,我们今天所说的婺剧,则指的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这也使得婺剧的曲调非常丰富。 

  浙中地区市场经济的活力闻名全国,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娱乐形式的日渐丰富也一度冲击婺剧的发展,然而经过短暂的调整后,婺剧在金华及周边地区的乡村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锣鼓一响,老百姓就放下手里的活儿,赶过来看戏,那个时候都是祠堂里看戏,我们的很多戏迷都是从小看着婺剧长大的”,说起下乡演出,老生出身的兰溪市婺剧团团长刘建晖深有感触,“结束了大年初六到初十在市区的五天演出后,我们要下乡演出八天,届时我们会搭建一个三百平左右的木制舞台,从设备、演员和阵容都和剧院的级别几乎接近,所以现在即便在农村也能看到品质不错的婺剧演出。” “你看我们乡下的这些农民,对婺剧的台词都会背了,为什么还反复听呢?就是喜欢它的韵味。这是戏曲和流行歌曲最大的区别,不是因为旋律背后的记忆喜欢它,而是喜欢它的韵味本身”,谈到为什么婺剧会在乡间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兰溪市政协副主席、婺剧评论家陈兴兵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婺剧和京剧的声腔韵有很多渊源与相近处,它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京剧在室内演,而婺剧在室外唱,因为在室外唱,所以婺剧听起来粗犷、强烈、朴实。” 

  数百年来,几百部婺剧剧目就是依靠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艺人口口相传,既没有剧本也没有谱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老百姓对艺术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金华各县市婺剧演出团体在演出水平和剧目排演方面,也不断加大投入,推陈出新,兰溪婺剧团这些年相继编排了《李渔别传》、《东海魂》、《笠翁传奇》等富有地方和时代特色的新戏,相信这门扎根在民间和乡村的传统戏曲艺术,未来一定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和天地。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