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绽放着真理的光芒
2016年1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当今时代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指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在此看到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意义,他们基于自身逐利的主观意图,客观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融合,带动了各个民族国家的生产力发展。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认识到,在这个由资产阶级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发达民族与落后民族、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之间是不平等的,它所催生的是一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是一种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发达民族对落后民族、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进行残酷剥削和无情压迫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阐述道:“资产阶级……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最终,“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恩格斯170年前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鉴于经济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我国必须顺应潮流、积极融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永不关闭国门,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并且要努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另一方面,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科技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从而不断扩大南北差距,这就要求我国在顺应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警惕、趋利避害,尤其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让经济全球化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实现人类社会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有效地消除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今日中国之所以能够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全球化形势,在顺应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成功应对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至今仍然绽放着真理的光芒。(沈夏珠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