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二战公墓的凭吊——纪念一位长眠异乡的中国军人
开罗赫利奥波利斯战争公墓内的王庚墓墓碑
赫利奥波利斯战争公墓一隅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张一夫):中国人历来讲究慎终追远。清明前夕,我随使馆领导和工作人员来到埃及武装部队烈士公墓,祭奠1981年牺牲在开罗的航空技术专家张宝玉烈士,而让我们同样放不下的,还有在抗日征途上倒在开罗的中国军人王庚。日前,在驻埃及使馆武官于海波少将的带领下,我辗转找寻到这位传奇人物的最后归宿——位于开罗的赫利奥波利斯战争公墓,凭吊了他短暂的一生。
去年11月刊载于无锡《江南晚报》的一篇有关中国近代职业军人王庚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他的经历拉近了我与几段耳熟能详的近代历史事件的距离,在赴美协调对日作战的途中他遽然病逝于开罗,更是令人感伤。在埃及工作多年,使得我对他的人生多了几分了解,也萌发出在清明时节去寻访他墓地的念头。
几经打听,我们终于在埃及老国防部大楼附近,找到了赫利奥波利斯战争公墓。
公墓入口处的藤蔓上新长出一簇簇三角梅,让开罗的四月有了初夏的气息。走进大门,一座巨大的石碑横在眼前,上面的英文字刻——Their Name Liveth For Evermore(注:意为名垂千古),让气氛凝重了起来。石碑后,被修剪得分外齐整的一片茵茵绿草,在开罗土黄色的视觉基调中显得很不寻常。
草地上伫立着1800多座墓碑,墓主人大都倒在了上世纪40年代初的烽火硝烟中。二战爆发前不久,英军在开罗设立了中东司令部,并相继在1941年建立了皇家空军(苏伊士)运河战斗分队。此间,开罗成为英军北非战场上的重要医疗中心,在与德意联军的交战中负伤的英联邦将士,被陆续送往开罗救治,伤重不治的大都就近下葬。
由于英国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死伤军人难以计数。1917年5月,英国成立了帝国战争公墓委员会,牵头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修建公墓,安葬亡灵;上世纪60年代,该机构更名为英联邦战争公墓委员会,管理并提供经费维护其遍布世界的墓园——赫利奥波利斯战争公墓便是其中之一,也是开罗境内安葬英军及其友军二战阵亡将士的最主要墓地。
这座墓园有近两个足球场大,气氛安详。我们去时,三五名园丁正在安静地打理着花草。在公墓内,无论士兵还是军官,墓碑同一规格,墓地一样大小,生前隶属于同一支部队的军人大都比邻而葬。
王庚是安葬在墓园里的唯一一位中国军人,“鞠躬尽瘁”四个汉字让他的墓碑显得与众不同,也有些孤独。墓碑上记录了他的上校军衔,这与我此前查到的他官拜少将的信息有出入;在他英文名的下方,刻有立碑人China Military Mission(注:意为中国军事代表团)和立碑时间1942年7月。时间再往前倒回三个月,在1942年4月,王庚作为国民政府军事代表团成员,在赴华盛顿协商对日作战的途中病倒,开罗也成为了他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
王庚生于1895年,江苏无锡人。在清华留美学堂学习后,他被公派留美并先后转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1915年,王庚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西点军校就读。
人物史料查询网站prabook.com的信息显示,在西点同期的140位同学中,王庚以第12名毕业,虽是第三位就读西点的中国学员,但他凭借优异成绩成为首位被授予Cadet Sergeant(注:意为学员军官)的中国人;从《普林斯顿校友周刊》第19卷还能查到,王庚1918年从西点毕业后旋即进入北洋政府陆军部工作,并在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担任中国代表团武官——当时的中国,亟须留洋的军事人才参与外交谈判,争取权益。经此历练,王庚声名鹊起。
王庚的履历不可谓不闪耀,然而,他的另一重身份也同样惹眼,那就是民国奇女子陆小曼的前夫。
1922年,王庚与陆小曼结婚。家境殷实的陆家看中了男方的才情和前途,一对新人也算门当户对。婚礼上,曹汝霖、章宗祥家的千金都来当了陆小曼的伴娘。豪门大宴,一时间成了京城的热门话题。
然而,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新娘所憧憬的那般甜蜜。工作繁忙的王庚疏于照顾妻子,更是长期外调东北,而陆小曼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前卫,两人的婚姻开始变得不那么合拍。渐渐地,王庚的好友徐志摩与陆小曼彼此走近。
1925年,王庚与陆小曼离婚;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
情感之事外人难做评论,但更多声音认为王庚虽不情愿,但最终退出了这场感情纠葛——他谦谦君子和社会栋梁的形象,呈现在几乎所有查得到的资料和文艺作品中。一些文章在形容这段三角恋情时,还经常引用一段被认为是王庚讲给徐志摩的话:“我们大家是知识份子,我纵和小曼离了婚,内心并没有什么成见;可是你此后对她务必始终如一……”
祸不单行。自那以后,王庚仕途上的磨难接踵而至。
1931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下令组建税警总团,王赓担任总团长,其副手为孙立人。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王赓率税警总团驻防上海,与第十九路军并肩抗日。不幸的是,在战争气氛弥漫的1932年2月,王庚误入租界日军宪兵区。日方怀疑他是中国间谍,威胁将其枪毙,后经多方协调才得以脱险。
对于这一事件,坊间有两种传闻。一是他奉命与美方接触协商军务,但因地址变更而走错;当时还有上海报纸称,因徐志摩在1931年11月空难去世,王庚为了看望和安慰同在上海的前妻陆小曼而误入租界。
不论原因为何,王庚为误入事件付出了代价,遭国民政府军政部军法司关押审查,直到1935年平反才重获自由。此后,王庚就任国民政府兵工署昆明办事处长,专责补给抗战后方物资,再次肩负起抗日的重任。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这加强了盟国间的对日作战协调。次年3月,国民政府决定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华盛顿会商,作为代表团的一员,王庚不幸倒在了抗日的征程上。
在求学路上,王庚一路走来堪称人中翘楚;在婚姻上,他懵懂而不失真挚,情场的失意不免令人惋惜;在事业上,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从一战后的外交舞台到二战中的戎马岁月,他见证了中国的积贫积弱,更是矢志不移地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斗抗争。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66年前,这位中国近代职业军人之先驱,带着他的个人荣辱和在大时代中经历的悲喜,永远长眠在了异国的土地里;如今,王庚的墓碑光亮如新。
在追求正义的斗争中,有的人一战成名,有的人默默无闻。站在历史的这一头,我们应该向王庚和他墓园里的所有盟军同袍——改写了人类命运轨迹的勇者们,致以深深的敬意。